工作只有两种方式。
    其一,就是用锄头把地翻一翻,然后拉出一道沟,把种子丢进沟里。
    其二,地都不用平也不用翻,拿根木棍在地面戳个洞,种子丢进去埋起来就可以了。
    也没有什么肥料,最多就是浇水除草。
    产量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一番细致的讲解,马皇后和朱标才接受了这个数据。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亩产三四十斤,搁现在恐怕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他们对夏商时期的落后,也终于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心中也开始对儒家吹捧的三代之治,产生了怀疑。
    就这生产力,百姓的日子能过的多好?
    马钰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想讲生产力的发展,竟然误打误撞的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见两人都接受了这个产量,才继续往下说道:
    “养活一个人,每年差不多需要三百五十斤左右的粮食(明朝重量单位)。”
    “还要给来年留种子。”
    “也就是说,一个人种二十亩地,才能够勉强养活自己。”
    “我们再来说说当时的总人口和土地。”
    “根据推算,夏商时期的人口,少的时候应该在四百万左右,巅峰时期在六七百万。”
    “当时国与国并不是直接接壤的,相互之间都隔着大片的荒芜土地。”
    “如此广阔的土地,这么少的人口,堪称地广人稀。”
    “所以当时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非土地。”
    因为土地太多了,只要有人随便开垦荒地。
    “列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人口,土地反倒是不那么重要。”
    “列国想要变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不是侵略他国,而是增加本国人口。”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所以夏商时期,列国兼并战争相对比较少。”
    马皇后插话说道:“民胜其地者,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
    这是《商君书》里的话,人多地少就鼓励开荒,地多人少就招徕移民。
    马钰摇头道:“此策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用,夏商之际是行不通的,至少后一句行不通。”
    “当时的列国首要任务就是掌控人口,是不会允许百姓迁徙的。”
    “再加上生产力非常低,大家一起干活相互配合才能生产更多产品。”
    “所以当时的主要生产方式,就是集中劳动。”
    “国家会把人口集中在一个个村子,统一进行管理。”
    “人是国家的,土地是国家的,就连耕作的农具也是国家的。”
    “生产出来的粮食,留下自己吃的,其余全部都要上交给国家。”
    “这种方式一直持续了千多年,直到西周时期才被井田制取代。”
    朱标适时问道:“这种制度看起来挺公平的啊。”
    “国家统一分配口粮,也解决了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
    “为何会被井田制取代?”
    马钰解释道:“因为经过千多年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
    “现在我们熟悉的耕犁、耧、耙等工具,逐渐普及。”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选育,农作物的种子也越来越优良。
    多种因素综合之下,亩产提高了一大截。
    而生产力的提高,让粮食首次出现了富足。
    朱标更加的不解:“生产力提高,粮食更多了,大家的日子不是更好过了吗?”
    “完全可以继续采用集中生产的模式,为何要改成井田制?”
    马钰有点口干,端起茶杯想要喝水,却发现杯子已经空了。
    正准备伸手去拿水壶,却发现马皇后先一步将水壶提起,为了他倒了一杯茶。
    一切看起来非常自然。
    马钰连忙道谢,心里别提多嘚瑟了。
    马皇后亲自给我斟茶,就问牛不牛逼吧。
    这要是穿越回前世,能吹一辈子。
    美滋滋的喝了好几口,感觉这杯水倍儿甜。
    
第43章 历史的暗线2(求月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