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马皇后脸上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这五条理由,将天命、历史、人心、现实等等因素,全都考虑到了。
    关键是,朱元璋也仅仅想到了前两条,后三条是他们都未曾想到的。
    就眼界方面来说,马钰比他们看的还要长远、还要全面。
    这是一个十四岁的乞丐能有的认知?
    本来她还怀疑,马钰是某个人的棋子,现在看来并不是。
    有这份见识的人,压根就用不着这么折腾。
    直接来应天,马上就能成为朱元璋的座上宾。
    可如果他不是别人的棋子,又哪来的这份见识?
    她脑海里不禁回想起关于马钰的信息。
    从北方逃难来的流民乞丐,今年才十四岁。
    刚到应天不久,就被江宁县的官吏当替罪羊判了死刑。
    《(大明)律令》规定,死刑必须层级上报,还要刑部清吏司核查。
    刑部查完移交大理寺查,大理寺查完都察院三查。
    三司都觉得没问题了,再上报皇帝批复。
    马钰就是在清吏司复查的时候,当众说自己是皇亲。
    清吏司的官员不敢怠慢,立即上报朝廷。
    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桩冒充皇亲的案子,可谓是震动朝野。
    当时朱元璋已经去了开封,马皇后立即命三司会审,还派拱卫司密探打探详情。
    事情并不复杂,很轻易就弄清了来龙去脉。
    冤枉马钰的官吏,全部下狱等候处置。
    他自己则被转移到应天府大牢,等候朱元璋回来亲审。
    当时马皇后只是觉得,这个少年乞丐胆子太大了,也有些小聪明。
    此时回想起来,她才察觉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马钰比她想的还要高明的多。
    她也明白朱标为何能忍住不动了,肯定是产生了怀疑,派人去调查了。
    想到这里,她抬头问道:
    “好一个迁都,你可调查出什么来了?”
    朱标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
    “拱卫司询问了与他一起逃来的难民,可以确定他就是乞丐,之前一直在徐州一带乞讨。”
    “不知道家人是谁,连姓名都没有,年龄也是推测出来的。”
    “马钰这个名字,是为了冒充您的亲戚才取的。”
    “去年跟随难民队伍南下,路上还大病一场,差点人就没了。”
    “据那些流民说,他病愈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一样。”
    马皇后眉头皱起,竟然真的是个乞丐?
    这与她所猜完全不一样。
    在她想来,拥有这份见识的,定然是大家子弟或者有名师教导。
    只是因为战乱才落魄至此。
    拱卫司的调查,却推翻了她的推测。
    可如果他真的是个乞丐,这番见识又是哪来的?
    生而知之吗?
    朱标继续说道:“拱卫司还重新审问了江宁县的那些官吏,得知了更多细节。”
    “他刚被抓进监狱,还没等用刑就认罪了。”
    “江宁县的官吏只以为他是个无知少年,并没有过多防范。”
    听到这里,马皇后察觉到了异常。
    正常人面临这种情况,肯定会喊冤的。
    毕竟这是杀头的大罪,不被酷刑折磨的受不了,是没人会背这口黑锅的。
    他这么做,只可能是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人家既然拿他当替罪羊,就不可能再让他活着走出来,反抗只会让自己多受一些皮肉之苦。
    所以,他没有做任何无谓的挣扎。
    但认罪并不是认命,他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于是他选择了冒充皇亲。
    《(大明)律令》:诈称皇亲,罪同谋逆,诛九族。
    这么大的案子肯定会震动朝野,皇帝必然会派人详查。
    到时候冤枉他的人都会被拖下水。
    还有……
    皇亲也不是随便就能冒充的,时机选的不对也不会成功。
    如果他刚被抓就这么干,江宁县的官吏肯定会让他无声无息的消失。
    此事根本就传不到朝廷耳朵里。
    所以他才等到刑部清吏司复查的时候冒充。
    清吏司的官员直属刑部前途光明,与江宁县的官吏没有利害关系。
    冒充皇亲这么大的案子,他们不敢也不会帮对方隐瞒。
    否则一旦事情败露,他们也会被抄家灭族。
    因此,此案才得以通天。
    这种对局势的精准把握,面临危险时的冷静,在生死面前表现出来的决绝……
    绝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更不可能是一个乞丐所能拥有的。
    马皇后心中不禁生出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个乞丐身上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好奇心催使她再次翻动密报。
    然后就看到了一个让她震惊的东西。
    丹书铁券?
    怎么可能,他是怎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