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的李将军,也在血口喷人,是你口中的诬陷小人吗?”
张诚再一次被怼的哑口无言!
最初李均执大义而来,说他通袁,他说人诬陷。
现在真正的通袁贼赵达站出来了,说他通袁,他也说人诬陷。
今夜总共就两方势力,两个阵营,现在两边异口同声,皆指认他通袁,他还能说诬陷吗?
他是什么要被正反两方人马一同诬陷的第三方吗?
还是说大义如李均,通袁如赵达,这水火不容的两方能联起手坑他?
这一霎,张诚仰天欲哭而无泪,张口欲言而无语,只觉天地广大,而无他一人容身之地。
齐耶?汉耶?尽失他存身之所。
“证据确凿,铁证如山,张诚通袁,天理不容!”
这是李均言语如刀,党诛笔伐!
“事已至此,再难反复,张兄何必惺惺作态?
同我共立大功,兴汉大业,就在今夜!”
这是赵达循循善诱,蛊惑人心。
张诚忽而仰天大笑,通袁之名难消,此身无地自容,负高将军厚望至此,便是苟活于世,又何颜面再见?
他横剑于脖颈,目视李均,咬牙大喝。
“李均,你且看好了。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吾非通袁,以死为证!”
言罢,把剑一横,血如泉涌,张诚倒地,死不瞑目。
此举一出,全场为之一寂,众皆哗然间,李均第一个反应过来,捶胸顿足,扼腕而叹。
“我为奸人所误,中袁贼之计策也!
害死张兄这等忠义之人,悔之无极!”
他说着,双眼含泪,怒指赵达、王乾、王坤三人。
“通袁贼子!
安敢沆瀣一气,污蔑张兄,我与汝等不共戴天!”
言罢,他急命众将曰:
“张将军忠义至此,反为此等奸贼设计陷害,逼迫身死。
血海深仇,岂能不报?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众将士随我为张兄复仇!!!”
众将顿现哀兵之势,攻势欲急欲盛,齐呼之。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特别是原本张诚之麾下,他们抢下张诚尸首,哀莫大于心死,皆呼“张将军!”哀之。
此刻闻听李均复仇之语,顿时像是重拾目标,即刻与李均合兵一处,死命往赵达处杀来。
虽然李均也是逼死张诚的主要矛盾之一,但张诚临死都在向李均证明他对陷阵的忠心,他们又怎么可能在将军死后反叛,继续与手执陷阵大义的李均作战?
反而是赵达这个现成的通袁反贼,明晃晃的就在身侧。
若不是他与那死去的通袁使者联手使计诬陷,张诚将军又怎会被李均将军误会,不得不以死明志?
“赵达奸贼,吾等必杀汝,以证将军忠名!”
随着张诚自戕,他麾下骤然倒戈,原本因赵达率军援助,而倾斜的天平再度倒转。
甚至因张诚为证忠心而自戕的壮举冲击,两方人之间,孰忠孰奸,一目了然。
使赵达、王乾、王坤麾下原本就心向陷阵的士卒,不少都心生犹豫,甚至临阵倒戈。
随着一声声“陷阵之志,有死无生”的高呼,局势急转直下,一面倒的倒戈与溃败开始了。
赵达恨声痛骂,“张诚无谋,累死三军!
我之兴汉大业,竟毁在这愚忠之人手上!”
未几,李均率大军杀至,一剑将之枭首。
王乾、王坤告饶曰:
“李兄饶命,真是误会,我等徒求活耳,非是通袁。”
“李兄明鉴,我心向高公,一心陷阵,绝非背义小人。
此前所为,徒自保耳。”
李均冷笑,“汝等通袁奸贼,裹挟诬陷害死张兄,还敢狡辩?
若言忠心,敢效张兄义举,我便信你!”
“李兄何欺人太甚?”
“因一误会而逼死忠良,徒使袁营笑耳!”
“休要多言,为张兄复仇,我与你等不死不休,定要尔等为他陪葬!”
乾坤二将岂能就死,负隅顽抗之下又斗了一阵,亦为李均所杀。
至此,今夜这场陷阵营血战终至尾声,八百陷阵只剩五百余人,唯李均、黄龙、黄虎三将耳。
等等,八百陷阵!
李均微微皱眉,是不是还少了一人!
果然,这边大战方止,那边便来了一将,领一百陷阵至。
“赵明,见过李将军。”
这赵明其实来了有一阵了,不过看前边战团之中杀声阵阵,一会李均说张诚是通袁贼,一会张诚又说李均是通袁贼。
再一会真通袁贼赵达又出现了,坐实张诚是通袁贼,本以为这就稳了,过一会张诚又自戕,证明他不是通袁贼,是被诬陷的。
这里面反反复复,真真假假的水也太深了,赵明是真的感觉自己分不清,他分不清啊!
讲道理,万一前面这帮人打着打着,突然再反转一下,结果李均才是通袁贼,也不是没有可能。
他感觉自己都要长脑子了,这玩意他把持不住,哪敢贸然上前?
鬼知道上去参战后,自己到底是在帮陷阵除奸,还是在帮通袁贼?
实在想不明白,他索性摆烂了,反正等他们打吧,打完谁赢他就跟谁。
在他想来自己都投靠了,甭管是真忠良,还是通袁贼,总得接收自己的,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可偏偏他碰见了李均!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笑脸相迎,可李均看向他的第一句话,竟然是:
“赵明,你见我之时,竟敢先迈左脚,必是通袁贼无疑!”
赵明:“???”
你丫的不讲道理!
偏偏此刻形势比人强,他只得强压怒意,勉力赔笑之。
“李兄,戏言否?”
“谁跟汝这通袁贼相戏?”
李均只冷眼看他,双眸通红似血,杀机凛冽。
第三百二十九章 肃清妖氛,涤荡奸邪!【5600】-->>(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