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4章 他记性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林思成费了多大功夫,最后才找到这儿?

    林思成的心情倒还好,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提前找到这儿,肯定会把南台地新石器遗址漏掉。也不可能认只吴司长、孙处长,以及这么多的专家。

    再者,窑炉遗址虽破坏的比较严重,但台地、沟底遗留的灰坑极多,多达三十处,出土完整及可复原瓷器数千件,瓷片、窑具标本达六吨之多。

    虽然出土的白瓷片全是粗白瓷,但他推测:这是因为征战导致技术人员外逃,炼焦技术断代,无法掌控窑温导致。

    其它的技术,比如炼泥、配釉都继承的比较全。就算最后找不到更早期的瓷窑,任这些样本,基本可能复原卵白玉。

    无非就是排比试错的次数多一点,费的时间长一点。

    最关键的是从四号作坊上部,也就是F4①和F4②位置的废弃堆积中,发掘出了大量的瓷枕碎片。

    其中包括剔花填黑彩牡丹纹八角形枕、剔花填黑彩文字枕、珍珠地划花腰圆形枕、低温釉三彩荷花纹枕等。

    靠这些瓷枕残片,基本可以证明金代河津窑最具代表性的制瓷工艺:三彩陶、瓷枕。

    多用点儿时间,林思成能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许多的瓷枕的原生地全部改过来。

    就这段时间查到的:首都、陕博、豫博(河南)、冀博(河北),以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这才是赵修能查了一个月的结果,没查到的更多。

    但不急。

    一是缺乏关键的技术链条:既然本时期的遗址破坏太严重,那就得找到早期的遗址,至少要证明其技术传承来源。

    其次,把所有博物馆收藏的河津瓷枕的原生地全部改过来,都比不过故宫里那一只:

    乾隆亲笔题诗,且枕着睡了好多年,影响力可想而知。

    所以归根结底,要找到宋窑。

    转念间,林思成又拿出三天前画的那张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人看不懂的符号。

    图的最北边,画着一个偌大的三角形,上面写着两个汉字:北涧。

    这是王齐志强烈要求林思成写上去的,因为不写的话,没人能看得懂。甚至连东南西北都分别不出来。

    见过这张图的人不少,都知道这儿是林思成根据梯田、养殖场、上、下八亩等四处遗址,推测的宋窑窑址最终地点。

    经历了这么多次,没人怀疑林思成的推测和计算能力。他说北涧那一块有遗址,肯定不会错。

    他们只是有些担心:会不会又像这儿一样,挖出来一座金代的,更或是明代的?

    不过田杰和高章义带着四个组,全去了那一块。林思成说:是与不是,今天就会有结果……

    “谈秘书长,这儿的后续发掘就交给你们了,四号作坊要稍仔细些,特别是底面遗存,一定要尽量保持完整!如果人手不够,就向市里和省级部门寻求支援……”

    谈武属于门外汉,大致相当于联络员,边记边问:“林老师,能不能具体点?”

    “能!四号作坊应该算是河津窑的代表性单位,而且是金代河津窑最具代表性的剔花、刻花、低温三彩瓷枕的原生地……这样,你直接这样写……”

    林思成稍一顿,指了指发掘出的瓷枕残片:

    “经修复中心调查,国内各大博物馆,比如故宫、陕博,以及美国、日本等博览机构,均收藏有类似河津瓷枕的珍品。是否产自河津,还需进一步查证……”

    谈武笔下一顿,瞳孔缩了一下:哪个修复中心?

    当然是西大文物修复中心运城分中心……

    一群京城的专家瞪着眼睛:这么多博物馆收藏有河津窑瓷枕,我们怎么不知道?

    孙嘉木一脸古怪:别说你们不知道,连我也不知道?

    不,应该是各大博物馆都不知道……

    他正要问,王齐志吐了口气:“孙处长,你好长时间没见赵总了吧?一个月前,林思成就让他去京城了……”

    孙嘉木半信半疑:那时候刚找到北午芹唐窑,压根和金代、和瓷枕扯不上半点边。林思成怎么敢确定,哪家博览机构收藏有河津瓷枕?

    王齐志想了想:“他记性好,估计之前在哪看到过!”

    孙嘉木很想骂声娘:王齐志,你要不要脸?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