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9章 叠压型遗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便有误差,也误差不到哪。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还没来这儿之前,只是凭着那只碗,林思成已经构画出了遗址的布局结构,来了后只需要确定一两处座标,再把已构画好的布局图往上一套。所以,才会这么快。

    但仅仅只是一只碗?

    这算什么,隔空考古,意念勘探?

    说实话,这比林思成随便在老窑头转了一圈,一钎子就找到窑址还让人难以接受。

    任新波越想越觉得不对:这需要多少年的积累,才能达到这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程度?

    问题是,林思成才二十出头?

    暗暗转念,已经下了坡,走到了车边,任新波才反应过来:“老师,这种窑炉,是不是省内首次发现?”

    “简直废话,你这文物局的处长是怎么当的?”水即生瞪着他,“省内有没有出土,你自己不知道?”

    任新波愣住。

    他当然知道。

    但林思成一直说洞坑窑,洞坑窑,他就误以为是作坊型的小窑洞,压根就没有和老师的那只碗往一块联想过。

    但现在再想:一千四百度的窑温,别说唐代时窑温最高的邢窑,连宋代的定窑都达不到。

    换种说法:何止是省内,这应该是全国首次发现……

    顿然,任新波的心跳止不住的跳了起来。

    他看了看正在坡上钎探的田杰和队员,刚要说什么,水即生摇了摇头:

    “应该不是这一座!这座窑能产生窑汗,就必然是柴窑,但柴窑温度最高,只能达到一千两百度!”

    “但那只碗,烧成温度需要一千四。所以,不止这一座窑炉,应该是好几座。除此外,小林还推断,除了柴窑,北午芹一带应该还有煤窑!”

    任新波睁圆了眼睛:啥东西,煤窑?

    所有的历史文献记载,用煤烧瓷始于宋代。考古发现也证实这一点:迄今发现最早的烧煤瓷窑,是辽代BJ门头沟窑,大致北宋中期。

    等于林思成只是动了动嘴,就把中国用煤烧瓷的历史往前推了两百年?

    但还是不对。

    既便是烧煤,窑炉温度基本也就一千三左右,比如宋代窑温最高的定窑烧的就是煤。考古发现,窑温最高才一千三百二十度。

    这样一来,这只碗需要的一千四百度的结釉温度,是怎么来的?

    水即生笑了笑:“我们探讨过,小林推测,很可能是焦煤型瓷窑……”

    任新波的眼皮跳了两下,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越说越不靠谱了?

    闷烧炼炭同样始于宋代,而且比用煤烧瓷更晚:迄今发现炼焦炉遗迹在河北邯郸,大致已是北宋晚期,金代初期。

    运城稷山县有座金代墓,同样发掘出过焦炭,同样为北宋末,金代初。

    但那时候只用来冶铁或烧玻璃,明代《物理小识》:(煤)其臭者,炼为礁(焦炭),以煮玻璃。

    用焦炭烧瓷最早的记载,已是成化时期,且只用来烧烤花瓷,即斗彩之类的釉上彩。

    这样一来,哪怕是从晚唐的900年左右算起,到成化登基的1465年,等于林思成把中国用焦炭烧瓷的历史,整整往前推了五百多年?

    关键的是不止烧瓷,很可能涉及到冶金史:以老祖宗的好战程度,焦煤这玩意这么好使,怎么可能不拿来炼兵器?

    任新波直觉不可能,下意识的就摇头:“老师,你也觉得不可能,对不对?”

    水即生又笑:“这哪能说得准?”

    话是这么说,但潜意识中,水即生也觉得可能性不大。

    他更倾向于林思成最初的判断:那只碗,十有八九是窑变瓷。

    换种说法:运气使然,不受人为控制。

    所以除了这一只,再没有任何类似的发现,所以,才郑重其事的供在窑神庙里……

    正暗暗思忖,对讲机里传来田杰的声音:“林老师,你过来看一下,三号位应该是迭压型遗迹……”

    “具体有什么发现?”

    “离刚才的勘探点十米左右,发现焦炭类物质,不过埋的比较浅,约摸两米左右……”

    所有人都愣住了。

    刚说什么来着?

    焦煤型瓷窑……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