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沈铭恩一上来,只是两三句主歌,直接就塑造了一个非常饱满的“阿嬷”的形象。
这不仅是歌词方面的功底,更是“文字”方面的功底,不难看出绝对是下了功夫的,几句歌词唱完,所有人脑海里就自然而然的浮现了一个深山里一生贫苦的老奶奶的形象。
“……”
一时间,现场逐渐变得安静下来。
许是也觉得《阿嬷》这首歌适合安静的听吧,所以很多线上直播间里的观众们也不再疯狂的发弹幕,放下了手里的“键盘”,安安静静的去听了起来。
也就在那版情况下……
沈铭恩继续唱着:
……
“炊烟飘过~”
“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
“黄昏日落~”
“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
……
唱到这一段的时候,沈铭恩的眼神忽然就变得凌厉起来,紧接着,他用一种类似“说唱”的方式,继续唱着:
……
“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
“等远方开来的车!”
“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
“眼神还在期盼着!”
……
“喔……”
该说不说的,这一段很明显是即将要进入副歌了,因为大家都能够听到伴奏里面的鼓点开始变得愈发密集。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一首作品,在进入副歌之前,沈铭恩竟然会加入到一段rap……
要知道,在这样“拟人化”的作品里加入到“rap”,稍微一不小心就容易,可是很容易说翻车就翻车的。
这种难度,真不是一般的高。
可沈铭恩不光完美的融入进去了,还并没有让大家感觉到多少的反差感……
甚至,因为他极具颗粒感的rap,反而将那种副歌来临之前的“紧迫感”,一整个拉满。
情绪值、期待值,同样高高的被拉了起来!
也就在那般情况下……
沈铭恩继续唱着:
……
“她生了一个又一个!”
“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
……
编曲!
伴奏!
很多观众从伴奏里听到了一阵非常明确的,非常铿锵有力的“嘟嘟嘟”的那种声音!
那是什么?!
是号角!
是冲锋号啊!
但凡是个国人,是个从小看过抗日剧的,谁听不出来,那是冲锋号啊!
冲锋号,队伍里用于传递战术指令、鼓舞士气的一种铜管乐器,在近代战争中具有标志性作用,核心功能是通过特定旋律向士兵传达冲锋、集结、撤退等作战信号。
大多数时候,冲锋号的声音都与“勇气、牺牲、胜利”绑定,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军队精神的符号之一了,即便是在现代,它也经常在影视、纪念活动中,用于唤起对历史的记忆,传递顽强拼搏的精神!
俗话说,冲锋号一响,就是伙夫拿起菜刀也得上,听到那一阵“冲锋号”的声音的时候,每一位在聆听沈铭恩这首《阿嬷》的观众们,都有一种DNA动了的感觉啊好吗!
明明!
刚刚!
沈铭恩的《阿嬷》还在塑造一个深山里非常凄苦的老人形象,这冲锋号一出来,那真的是仿佛强行将观众们拽入到战场上去了!
仿佛下一刻,大家就要挥舞着大砍刀,跟鬼子们拼刺刀了!
代入感简直不要太强啊好吗!
只是……
有观众未免会有有些疑虑……
就是说,这个时候,突然加进来“冲锋号”的声音,是不是会有些不太合适?
是不是会跟这首歌原本的主意有些“违和”?
毕竟,这首歌在此之前塑造的可都是一个深山里的“阿嬷”的形象啊……
从家长里短,一下过渡到家国大义,相当于不经过训练直接“上战场”,这让很多讲究的观众无论如何无法接受啊……
但也有比较有眼力见儿的观众们,敏锐的意识到了些许不对劲。
首先来说,以大家对沈铭恩的了解,以沈铭恩的“功底”,这种“低级错误”他是肯定不会犯的……
第二百六十二章 和平来了,他们走了,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