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多。
满城是原先明朝的皇城及王公大臣居住区域,不管是道路建设还是环卫建筑都比外城要好,还有外城看不到的绿化。
“赵兄,您看,”
作为“导游”的庆遥一路介绍,“这边过去是正白旗的驻地,那边是镶黄旗的驻地,各家王府、贝勒府、各旗的旗人都是依各自的旗聚居的”
赵安一边饶有兴趣听着庆遥介绍,一边观察街面上的行人,发现无论老少大多穿着袍褂,不过即使是普通的棉布袍子其样式也与汉人的长衫有明显区别。
男子无一例外脑后拖着一条或乌黑油亮、或花白稀疏的辫子,提着鸟笼迈着八字步悠悠在街闲逛,遇见熟人就跟小丑似的上前弯腰用手肘碰一下,这个爷那个爷的叫着。
不过满城住的并非都是隶属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旗人,也有大量被划为旗人范畴的汉人包衣奴才,以及在京里大小衙门工作的汉官。
按庆遥的说法,城里还有大量只准白天进入,夜晚必须离开的各类匠人,以及给满城送菜、送米、送煤的小商贩。
收泔水、掏粪肥的夫役,说书唱曲的艺人,僧侣道士、郎中等也是可以凭证出入的。
如果没有证件擅自进入满城,一经发现轻则扭送顺天府,重则直接丢掉小命。
汉人当官的要是被皇上赏了宅子也能住在满城,如老太爷早年的重臣张廷玉在满城就有赐宅,不过被赐宅的汉官通常只是将赐宅当作值班时的临时歇脚处,基本都在外城另购有宅子供家人居住。
各大衙门的汉人工作人员除值守有集体宿舍,都是下班后必须出城到外城自家居住。
逛着逛着一行人就来看到了远处的暗红色宫墙,不用问,定是紫禁城了。
紫禁城给人的印象肯定是高大森严,但眼前景象却与赵安想象中肃穆森严的“皇城根”完全不同——沿着高大的宫墙根下竟然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摊贩!
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汇成一片,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外城的集市。
有卖糖葫芦、艾窝窝、驴打滚小吃的;有卖布头、针线、胭脂水粉等日常杂货的;甚至有摆开场子,敲着锣鼓,耍猴戏、练把式的!
一些穿着褪色绸缎袍子、提着鸟笼的旗人大爷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蹲在地上斗蛐蛐,或唾沫横飞地聊着天。
巡逻的京营八旗兵途经此地时对眼前这片景象也是视若无睹,甚至还会停下来跟相熟的摊主打个招呼,顺手拿起一个果子在衣服上蹭蹭就啃。
赵安一脸难以置信:“皇城重地,天子脚下,如此喧哗杂乱,这未免太过儿戏了吧?宫里不管?”
“管,怎么管?”
庆遥苦笑着压低声音道:“赵兄,您有所不知,能在皇城根下摆摊的能有真正的平头百姓?要么是家里有旗籍的铁杆庄稼仗着祖上余荫在此挣点零花,要么就是哪位王爷、贝勒府里的包衣奴才借着主家的名头在此行个方便。
宫里管事的对这些知根知底,向来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冲击宫门,不闹出大乱子,谁管这些?
第11章 奇袭紫禁城?-->>(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