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3章 在世圣人——陈宏【求推荐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小部落策略下,本就支撑许久的百越诸部,纷纷顶不住朝廷的压力。

    大部分都投降了,只有少部分宁死不降被灭族,剩下的少部分躲在山区里,避世不出。

    自此,百越一战而定。

    始皇帝嬴政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将整个南方纳入版图。

    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天然的高温气候,适合产出粮食。

    靠海的海岸,又适合发展海贸。

    大秦开始着力开发南方,江南之地、百越之地,挑选肥沃的河流冲击平原,开始大规模种田。

    将陈宏培育出来的高产粮种,带过去种植,繁衍生息,慢慢扩大种植面积。

    当见识到此等恐怖的高产粮种,百越蛮夷也不反抗了。

    乖乖地臣服大秦,高高兴兴地种田。

    这种恐怖的产量,哪怕是朝廷收“二税一”的暴政,也足以养活部落了。

    更何况,朝廷仅仅只是收“十五税一”的轻薄赋税。

    那还犹豫什么?

    给朝廷种田的收益,可比在山中打猎高多了。

    百越部落们用脚投票,纷纷选择了投靠朝廷。

    自此,百越人心始定。

    随着高产物种的不断传播,百越注定翻不起浪来。

    为了兴修水利,提高产量,陈宏设计出各种水车,可以引河道之水,灌溉农田。

    从适合平原近水农田,利用水力链板循环刮水的龙骨水车。

    到适合急流河岸、山地,利用水轮带动斜筒取水的筒车。

    从适合浅井、池塘,利用杠杆平衡汲水的桔槔。

    到适合高岸陡坡,使用双轮索链提水的高转筒车。

    还有疏浚与河道治理的驱泥引河龙、混江龙、卷埽。

    至于兴修水利的人手。

    陈宏没有让始皇帝像杨广一样突然就征调百万民夫,发了疯一样挖大运河。

    而是先让高产作物传播出去,等百姓们尝到甜头了,名声打出去了。

    那些种植高产作物的村庄、城镇,自然有了要兴修水利的需求。

    有了需求,一切也就自然而然了。

    大工程如挖河渠,可以让朝廷征调附近的大地主、种地百姓一起去干,出钱出力,由官府牵头,调拨钱粮,去把大工程搞好。

    剩下引流到各村各镇各城的活,就主打一个谁受益,谁出钱出力。

    比如要把河水引流到一个村灌溉农田。

    那就得让当地的地主出钱,当地的村民出力,把水渠挖好,把水车造好。

    谁受益多,谁就出钱出力多。

    如此一来,官府朝廷就能省下一笔巨大的开支,又同时把水利灌溉设施搞好。

    省得大秦一下子干太多事,又财政不济,劳民伤财。

    这个过程肯定伴随着矛盾多多,但总比又搞一个长城工程要好。

    而且这个过程是慢慢来的,是伴随着高产作物的扩散而慢慢修建水利的。

    就不会一下子积累太多社会矛盾,可以慢慢解决。

    老百姓对于有利于自己的工程,还是会积极参与支持的。

    毕竟这是实打实的好处,不是画大饼。

    水利修好了,对谁都有好处。

    就连铁公鸡一样的地主,都会支持修建水利。

    而随着高产作物的传播,陈宏的圣人之名,算是彻底坐实了。

    在一个农业社会,一个搞出能养活天下无数百姓神物的神农,不是圣人,还有谁有资格当圣人。

    就连儒家都不能否定一个超级神农的贡献。

    无数百姓见证了恐怖亩产的诸多农作物,纷纷喜极而泣。

    一个个抢着给陈宏塑神像,建神农庙。

    

第273章 在世圣人——陈宏【求推荐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