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5章:战场无处不在【4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变得越发坚韧起来。

    与此同时,城外的袁军大营同样没有闲着。

    只见颜良掌骑、审配掌步,两万袁军如匕首一般刺向攻城魏军的腰腹。

    袁绍在内,审配在外。

    内外配合之下,魏军虽然攻势猛烈却始终没有撼动袁军守势。

    当看见这一幕后,云车上的魏哲即便早有预料也忍不住眉头微皱。

    看来此战他不能指望袁绍自己犯错了。

    不过不犯错没关系,他有得是办法让他犯错!

    念及此处,魏哲当即下令抛石车出击。

    须臾,天地之间便见巨石横飞,或是落在城头,或是砸墙城外袁军大阵。

    反正能试探的点面魏哲都试探了一番,看清对方反应后方才换一种手段。

    一来二去,城头上的袁绍终于忍不住面色凝重起来。

    如此举重若轻的攻城手段,让他对魏哲的兵法造诣终于有了具体的概念。

    即便魏哲用得都是常规的攻城办法,但无论是节奏还是时机都堪称精妙。

    兵马轮换之间,更是没有给袁军留下丝毫可乘之机。

    事实证明,战争就是比谁少犯错。

    此刻无论是魏哲还是袁绍都起了逼对方犯错的心思。

    于是天色将将傍晚,攻守双方就各种鸣金收兵了。

    ……

    且不说信都城下魏哲和袁绍如何互相试探。

    下曲阳这边,随着两万黑山军全军覆没,本就提心吊胆的常山国顿时越发惶恐。

    甚至无需常山国相下令,各家豪强大族便自发的联合自保起来。

    常山国与巨鹿郡的交界处,几乎硬是用拒马堆出了一道防线。

    然而他们却是不知,真正的危险却是来自背后。

    深夜,井陉关外。

    看着关城上闪烁的火光,赵云的面色越发冷静。

    作为太行八陉之一,井陉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春秋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便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

    因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方称井陉。

    顾名思义,“井陉”就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

    不过当下的井陉关与明清时期不同,主要为井陉西出之口。

    自前汉开始,它又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

    至于后世井陉关,一般是指井陉县全境。

    即包括汉故关、娘子关和土门关在内的完整防御体系。

    后世所谓“汉故关”,便是今日的井陉关。

    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

    自先秦时期,此处便以羊肠一线之险闻名天下。

    实乃并州入冀之锁钥,沟通东西之咽喉。

    明初朱元璋取元都,亦是自真定而西入井陉,下平定州。

    这样的险要之地,袁军自然不会忽略。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随着黑山军的大败,常山相孙瑾早就失去了章法。

    除了固守城池之外,他只如鸵鸟一般整日缩在郡府之中彷徨不可终日。

    这样本来都流窜到赵国境内的赵云敏锐的察觉到时机。

    于是在去邺城袭扰和偷袭井陉关之间,他果断选择了后者。

    毕竟纵然邺城措不及防下让他攻入城中,仅凭八百人他也没办法占据邺城。

    如此一来,除了让袁绍前线的吓一跳之外并没有多大用处。

    但若是能拿下井陉关就不同了,整个战场的局势说不定都要为之一变。

    随着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密林之中夏侯玄终于去而复返。

    “确认了,徐刺史已派兵在苍岩山谷地埋伏,只待城头火起,一炷香内他们便可疾驰入关。”

    倒不是徐荣不想帮忙来个内外夹攻,主要井陉关的盯防重点就在太原方向。

    至于常山国这边,自袁绍成为冀州牧后一直都以收税为主。

    在袁绍招抚黑山军之后就更是如此了,压根不怕有人偷关。

    然而眼下别说黑山军了,连张燕都不知道躲在哪个山沟沟里面去了。

    作为真定地头蛇的赵云一路潜行而来,根本就没有引起任何动静。

    黑山贼没空理会,井陉关则从来没想过这点。

    毕竟常山国还没有沦陷呢,谁能想着在自家腹地也能冒出一支敌军偷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