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下,说道:“我还是那句话,改变不了的就暂时搁置不理,但绝不签约,也绝不承认。”
“这倒象民间的一句俗话。”蒋百里笑道。
“对,我就是那死猪,不怕开水烫。”肖志华毫不介意地一挺胸,惹起了一阵大笑。
德国的宿敌是英国,英国在甲午战争前一直是中国的“准同盟国”,关系密切,但甲午战争中,英国选择了日本,中英关系迅疏远。而英德两国在欧洲剑拔弩张,在远东也不消停,随着英日关系迅升温,英日两国在19o2年缔结了同盟条约,这导致日本可以在远东与沙俄放手一搏。日俄战争后,英日同盟几乎在远东占尽上风,并且积极拉拢法国和俄国,几乎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这显然并不符合后起的德国与美国的利益。因此,德国在19o6年正式提出了中美德三国同盟的构想,威廉二世亲自召见大清驻德公使孙宝琦,兜售这一对世界和平与中国自立有着非凡意义的方案。
虽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也是“黄祸论”的大力提倡者,但这并不矛盾,无论是“黄祸论”,还是与中国结盟,其核心都是德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威廉二世的“黄祸论”矛头并不是针对中国,而是日本。西方的梦魇是:崛起的日本如果与中国结成黄种人的大同盟,那西方将面临又一次成吉思汗式的威胁。
在英国的斡旋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双边条约,英、法、日、俄四国结成了事实上的松散战略同盟,德国在远东遭到“封杀”,同样受到冷遇的还有美国及其主张保持中国独立的“门户开放”政策。
所以,当时对于德国的建议,中国和美国都相当积极,也相当注意保密。但由于清朝的昏庸官吏,没有多少有责任心的,所以,日本人很快便获悉了其中的内情。当然,对于中德美建立同盟,日本非常忧虑,因此处心积虑地进行阻挠和破坏。而还蒙在鼓里的唐绍仪代表团,在前往
第八十六章 博弈(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