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合作上,不就是几百万日元嘛,还给小日本就是了。花费这点钱却能得到汉冶萍的控制权,一点也不吃亏。而且,他还就此事照会了英、美等国驻汉口领事,当然,主要对象是英国。英国视长江流域为禁脔,对于日本偷偷借钱给汉冶萍、欲染指这个中国最大的钢铁厂已经不满意了,岂能再让日本派舰队在长江游弋示威。
日本人,就是欺软怕硬,你退一步,他会进三步。所以,肖志华才采取了强硬措施,有理,有利,有节,用正当的手段,合理的名义使得日本没有了干涉的理由。而且他快刀斩乱麻似的将汉冶萍收归革命军,给盛宣怀扣上卖国贪渎的帽子,也是怕盛宣怀再与日本人搞出什么别的名堂。毕竟汉冶萍名义上是盛宣怀的,就象历史上盛宣怀先是以汉冶萍抵押向日本借款不成,又以民国政府为对象,设下中日合办汉冶萍的陷阱;没有得逞,后又搞了债转股,使日本人逐渐控制了汉冶萍;这种人,什么合办也好,抵押也好,都只是为了自己的资产能得到保全,全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
要么不动手,动手就打他个万劫不复,永不翻身。肖志华向湖北军政府借了些笔墨文人,准备搞舆论轰炸。又给上海了电报,请宋耀如派人联系汉冶萍的几个大股东,许以好处,说服他们一起倒盛。同时,迅接收盛氏在上海的产业,以防别人也眼红插手。另外,再让上海的章太炎组织一批文人,挥长处,痛骂盛宣怀,将他骂臭骂倒。
至于武备方面,为了以防万一,马当、金鸡坡等要塞以及长江内的海军都得到了命令,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如果日本人敢来硬的,全力还击就是必需的行动。
若说“英而不雄”是善于脑力劳动的文弱书生,“雄而不英”是善于体力劳动的文化盲流,那么真正的
第四十五章 彻底摧毁盛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