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五章 《苏报》案的转折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让给列强,以换取“引渡”的承诺。就在列强有些心动之际,“沈荩案”的突然爆,一下子将清政府的野蛮、残忍与不智暴露无遗,使《苏报》案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这是历史上被暗杀的《申报》老板史量才作为报人留给世界的铮铮誓言。在百年前的沉沉暗夜里,无数仁人志士如同启明星一般,出现在二十世纪的地平线上,禀持着“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的执着,让人们看见了光亮,看见了希望。

    沈荩也是一个倾向于革命的报人,出于爱国热情,他在报纸上披露了“中俄密约”的内幕。清政府正被苏报案搞得焦头烂额,沈荩又从背后捅了它一刀,揭露了其“见不得人”的卖国行径。慈禧老妖婆恼羞成怒,当时正逢老妖婆的“万寿月”,例不“杀人”,所以由“斩立决”改为“立毙杖下”。沈荩在刑部被特制的大木板打得血肉飞溅,骨头都碎了,却始终未出一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杀戮的新闻记者。

    沈荩惨死后,立刻震惊中外,天津、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刊出报道和评论。狱中的章太炎闻讯写下“文章总断魂”等诗句,表在《苏报》。西人也闻之胆寒,北京的公使夫人们会同向慈禧抗议这种惨无人道的暴行。随后,英美政府向其驻华公使出训令,绝不引渡“苏报案”政治犯,更不能任由华官审判,理由是清政府严重践踏人权。

    在得到确切消息后,肖志华终于可以放下心了。只要不引渡给满清政府,那么按照国际惯例,章太炎这种“国事犯”即便受到处罚,也不过是监禁而已。几年西牢,成就一世英名,或许这正是章太炎所追求的结果,邹容却由于他的插手,而丧失了这次成名的机会,不知他心中是否有遗憾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