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由来,历史传承,民族风俗,军队特点,地理文化,全部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带来的震憾思考以及这其中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反响就好,我还以为没人当回事儿呢!”肖志华却没宋耀如那么激动,只是微笑着将报纸还给他,说道:“这以后看谁还敢动不动就拿什么民主共和或者君主立宪说事,那不仅仅是口号和唬人的招牌,更要有深层次的思考和比较。”
宋耀如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此书一出,对立宪派是一个打击,对共和派何尝不是,你知道我……”
“我知道你应该是共和派,羡慕并想学习美国。”肖志华笑道:“但是,任何重大社会事件的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有其深厚的背景,这种背景反映的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绝不是只要推翻满清便可以达到的,要知道,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的道路也会跌倒。”
“革命党人中不乏漏*点四溢、视死如归的勇士,却唯独缺乏眼光深远的智者,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家。”宋耀如用期盼的目光注视着肖志华,“志华,你应该是最合适的。”
肖志华谦虚道:“耀如兄,可不要把我抬得这么高,更不要对我期盼如此之大。”
宋耀如应该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多血汗型,好冲动,虽然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比某些革命党人要高尚,更要执着。自一**四年他与孙逸仙相逢相识,到被其政治鼓动家的口才所倾倒,认为孙逸仙确实比他接触的人物站得高,看得远。便将其视为中国的华盛顿、林肯,一直是全力相助。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觉得孙逸仙在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展的同时,也少不了与他的观念有冲突之处。比如孙逸仙和他曾着重研讨过开展外交活动
第二十章 中国的富兰克林-->>(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