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奴请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童贯早年随王厚出征湟川,将大宋疆域向西拓展三千余里,创下北宋立国以来最辉煌的拓边战绩。

    而后方腊起义席卷江南,半个大宋陷入战火,也是童贯率西军南下,历经四百余战平定叛乱,硬生生将濒临崩塌的北宋江山从危局中拉回。

    彼时,童贯的声望与权势,已达北宋宦官所能企及的巅峰。

    那时手握收复青唐、平定方腊两大奇功的童贯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安享余生,毕竟,那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了,就算是退休,也没有人会说他什么。

    他不必再涉足朝堂纷争,无需领兵征战,只需在东京汴梁城坐拥荣华富贵,其历史评价至少会是与王韶、狄青、章楶等齐名的功勋之臣,而非后世史书里的“六贼”之一。

    可童贯偏不,他的野心早已超越了功臣的范畴,他将目光锁定在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北宋君臣的心病上。

    自赵匡胤建立北宋,燕云十六州便始终是悬在赵家皇室和大宋之人心头的利刃。

    这片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土地,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更是大宋大一统梦想的象征。

    宋太宗两次北伐失利,无数大宋将士埋骨疆场,燕云之地成了北宋军民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宋神宗更是留下遗诏,“能复燕云者,虽异姓亦可封王”。

    对童贯而言,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能完成大宋历代先帝未竟的伟业,更能凭借此功打破“宦官不得封王”的铁律,实现“异姓封王”的至高荣誉。

    为了这份野心,童贯毅然决然地主张起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战策,经过童贯的努力,以及赵佶的支持,这个战略战策到底是执行了。

    只可惜,那时的大宋已经外强中干,看似国力鼎盛,实则内里早已被贪官污吏、三冗问题以及土地兼并的严重问题掏空了根基。

    最终,辽国覆灭,金国铁骑却顺势南下,北宋都城汴京被围。而童贯苦心经营的西军精锐,在联金灭辽的战争中损耗殆尽,根本无力抵御金军。靖康之变爆发,北宋灭亡,童贯的封王梦彻底破碎。他仓皇南逃,却被赵桓下旨诛杀,头颅被悬挂在汴京城门之上,昔日的赫赫战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了千古骂名。

    童贯本可凭借前半生功勋流芳百世,却因为他的野心和贪功,最终落得身首异处、遗臭万年的结局。

    这一世的童贯,同样有野心,也算受到赵俣重用。

    奈何,赵俣根本就不像赵佶一样,把所有一切都押在童贯身上,而是同时提拔了众多帅才、将才。

    这就使得童贯的野心始终不能得到完全释放。

    他想为大宋开疆拓土,想要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世之人谈及大宋将帅,除了那已作古的王韵、狄青、章楶,还有他童贯的名字。

    可惜,一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童贯不是一个甘心老老实实等待机会的人。

    童贯利用他身处大宋最西北的优势,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西域诸国,并且一直在招募熟悉西域的人才,他甚至亲自跟随西域商人出使过西域诸国,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为大宋收复西域。

    只可惜,赵俣认为,西域诸国群龙无首,彼此之间还不和,甚至彼此之间还是敌对状态,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对大宋形成威胁,而东北的金国和草原上的蒙古人就不同了,他们才是真正能威胁到大宋统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俣将战略重心始终放在东北与草原方向,对童贯收复西域的构想不置可否,既未明确支持,也未直接否决。

    赵俣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反而让童贯心中的执念愈发炽烈,使得他更加用心研究西域战略。

    不仅如此,在童贯的主持下,大宋还修了一条贯穿大宋西北,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直至龟兹国的铁路。

    为了不耽误他将来运兵,童贯修的还是十轨并行的铁路(其中四条是走陇右)。

    这条铁路可以说是“一带一路”的源头,它大大增加了西北地区的贸易。

    这也是赵俣支持童贯修这条铁路的原因之一

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奴请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