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子:我不会当刘备,难道我还不会当刘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浓烟滚滚升起,遮蔽了半边天空。

    高丽人赖以防御的木制栅栏、临时搭建的箭楼,港口中的建筑物,在炮火面前如同纸糊般脆弱,每一次炮响都伴随着倒塌和燃烧。

    偶尔有高丽人的弓箭射向巨舰,却连船舷的铁板都无法穿透,只能无力地落在甲板上,或是坠入海中。

    正在抢滩登陆的小船上的宋军将士倒是偶有中箭的。

    可这些宋军将士身上都穿着当世防御力最好的棉甲,高丽军的弓箭离远根本就穿不透这些棉甲的防御,哪怕是近距离射击,也只能是射伤宋军将士,射不死宋军将士。

    倒是港口为数不数的投石机,能砸翻宋军的小船,但它们已经被宋军的李琳炮清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一点,根本就阻挡不了上万只小船的登陆。

    半个多时辰后,礼成港的防御工事已彻底崩塌,宋军的小船,几乎全部登陆,宋军巨舰也放下登陆梯,身披棉甲的宋军将士手持神臂弓、李琳铳,有序地登上礼成港。

    此时的高丽守军早已失去抵抗意志,要么逃去礼成城,要么四散奔逃,要么跪地投降。

    李琳炮的炮口仍对着港口深处,却已不再开火——港口内的浓烟中,只有燃烧的噼啪声和零星的哭喊,再无半分抵抗的动静。

    晨曦彻底驱散了晨雾,阳光照在宋军巨舰的铁板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礼成港的海面平静下来,只有漂浮的木屑和碎木,昭示着刚刚结束了这一边倒的战斗。

    大宋的旗帜,顺着倒塌的港口门楼,缓缓升起。

    礼成港破。

    赵寿、岳飞、刘锜、杨沂中、李宝等将,以及以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为首的一众宋臣,纷纷下船。

    他们各司其职指挥宋军,快速占领礼成港。

    与此同时,赵寿亲自作出指示,以刘锜为前锋,率领三千精锐前去夺取礼成城,杨沂中率领三千精锐随后去接应刘锜,岳飞率领剩余军队进行休整,随时准备出击,李宝指挥水军消灭一切胆敢靠近礼成港或者大宋船队的敌人。

    接着,赵寿又做出指示,让李纲率领相关人等接应后面源源不断到来的宋军,让赵鼎接手礼成港,让李光去策反高丽人,让胡铨去负责未尽事宜。

    赵寿时刻谨记他父皇赵俣教给他的,皇帝不用什么都会,只要会用贤即可。

    赵俣的原话是: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或以武力开疆拓土,或以文治安邦定国,然其真正能留名青史、受万民敬仰者,非独其个人之才智,实乃善用贤才之能也。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坐拥四海,掌管万民,其责任之重,非一人之肩所能独担。故而,不必事必躬亲,样样精通,但需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使贤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昔秦皇汉武,雄才大略,然其能成就霸业,非仅凭一己之力。秦始皇重用李斯,行法家之术,强中央集权,奋六世之余烈,终成一统六国之大业;汉武帝则倚重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汉朝威名远播四海。此二者,皆深谙用人之道,知人善任,故能成就非凡。

    再观唐宗及我大宋太祖,亦复如是。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忠直之士,使朝廷上下风气清正,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之盛世;太祖则以“杯酒释兵权”之智,巧妙收归兵权于中央,同时广纳贤才,任用文臣治理国家,使我大宋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传至子孙。

    可见,皇帝之要务,不在于亲力亲为,处理每一件琐事,而在于能够洞察时局,明辨是非,选拔出真正有才能、有德行之人来辅佐自己。

    如此,方能国泰民安,万世基业长青。”

    当然,选拔出贤才并不容易,这需要识人之才。

    赵寿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才能,但他清楚自己的父皇赵俣肯定有这样的才能。

    而且赵寿很清楚,自己的父皇一直在为自己铺路,以及一直在为自己准备人才,自己只要用好这些人才,就稳了。

    赵寿心想,‘我不会当刘备,难道我还不会当刘禅……’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