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说,陛下乃古往今来最懂军事的明君!”
“……”
听见将士们如此评价他父皇,赵寿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钦佩。自豪,源于将士们对他父皇的无限敬仰与肯定,那是一种对明君、对英雄的由衷赞叹。他暗自思忖,父皇不仅在治国理政上有着超凡的智慧与胆识,在军事谋略上亦是如此深邃且高瞻远瞩,竟能如此重视火器,并真以火器抵消了如野人一般的女真人的战力,同时又不失时机地采取最为稳妥的战术,一步步蚕食着金国。这份能力,当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与此同时,赵寿暗自思量,自己若能继承父皇的一半智慧,估计就足以在这纷扰的世间立足,守护好大宋的江山社稷。
此战胜利了之后,只是让军队稍稍休整和补充了一下,种师道就指挥宋军彻底收复辰州,打通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之间的陆地通道。
做好这一切了之后,稳重的种师道才给赵俣上捷报。
而实际上,赵俣已经收到平金城大捷的消息了。
但赵俣并未着急表态,而是在种师道的捷报送来后,才下旨,让枢密院率兵部和户部尽快核实前线将士的战功,在第一时间把升赏发下去,鼓舞士气。
散朝后,赵俣没跟大臣商量告庙的事,而是径直来到了麻晓娇位于艮岳万岁山的皇家科研院。
此时,连科研人员带匠人,皇家科研院已经有近万人了。
这近万人,男女老幼都有,他们是赵俣用了十几年时间,从整个大宋网罗到的科研人才,他们皆是各领域藏龙卧虎之辈。有的精于算学,指尖拨弄间便能厘清繁复数据,于毫厘间推演万物规律;有的通晓天文,观星测斗如探囊取物,能依日月星辰运行定四时、测方位;有的擅长机械巧构,寻常木料、铁器经其手,便能化出精巧机关,或省力提效,或驱动重物;还有的专于材料研创,从矿石中炼出新铁,于草木中提取黏合剂,让器物更坚、更韧、更合用。
这些人聚在一处,在麻晓娇的率领下,彼此印证,相互启发。算学为机械运转提供精准尺度,天文为时序安排与长途航行指引方向,机械巧思将理论转化为实用工具,新材料又让工具突破原有局限。
熔炉里的火光彻夜不熄,图纸上的线条日益精密,从改良耕作的农具到提升运力的器械,从测量天地的仪器到冶炼锻造的新法,点点滴滴的突破渐渐汇聚成流,不知不觉间,他们已为大宋的工业革命筑牢了根基。
这些年,夸赞赵俣英明神武的声音越来越多,他们几乎都快要将赵俣捧到了天上。
可赵俣却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如此英明神武,主要是两个人的功劳,她们就是袁倾城和麻晓娇。
前者,帮赵俣解决了大宋百姓的生存问题。
这个最重要。
后世的人,欲望总是像滚雪球般愈滚愈大。有了蔽体的衣物,便想要品牌时装;有了果腹的粮食,便追求珍馐美味;住上了房子,又惦记着别墅、大平层。似乎永远有填不满的欲壑,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便越多,鲜少能为当下所拥有的感到满足。
可这个时代的人不同。对他们而言,生存的底色始终是匮乏,饿肚子是刻在记忆里的寻常事。因而,“饱饭”二字,便成了他们毕生所求的极致。只要能吃饱,便足以让他们眉开眼笑,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是天大的幸福。
这份幸福简单而实在,无需繁复的点缀,不必华丽的修饰,仅仅是腹中不饥,便足以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感激,对给予他们这份安稳的朝廷心怀赤诚。
袁倾城解决了这最根本的需求,便是帮赵俣稳住了他的统治,让大宋的根基稳固如磐石,百姓们安居乐业,对朝廷感恩戴德,这便为大宋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而民以食为天,百姓吃饱了饭,才会心无旁骛地生产劳作,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朝廷,大宋也才能繁荣昌盛。
可以说,袁倾城真是赵俣坐稳大宋皇位的最关键之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单单有粮食,只能保证大宋内部比较安稳,而且还只是
第三百四十一章 太子眼中的五女-->>(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