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二章 圣驾凯旋安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啃食大减。

    同时,袁倾城让常平司在各村设了“知虫户”,让熟悉农事的百姓定期巡查棉田,一旦发现零星蝗虫,立刻上报。

    随后,大宋治蝗机构的搭建更是细致。

    赵俣特意设了“司蝗院”,由三司使总领,转运司、常平司各派官员驻院,专门汇总各地蝗情、调配物资。

    地方上,每州设“防蝗所”,所长由通判兼任,手下有“巡蝗吏”,负责督查水利设施和作物种植;各县设“灭蝗营”,抽调乡兵和农夫组成,配备镰刀、竹筐等工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蝗情。

    重点蝗区还设了“水位司”,每日记录滩涂水位,与司蝗院书信往来,确保水位调控万无一失。

    起初,因为交通和通讯不方便,消息传递中总出岔子。有时防蝗所发现蝗蝻,快马报给司蝗院已是三日后,等袁倾城的应对法子传回去,幼虫都长成了能飞的成虫。

    袁倾城便结合现有的条件,让人改进驿站,在蝗区沿途增设“飞奴站”,重要消息由飞奴传递,寻常事务才走驿马。

    这才让政令流转快了大半。

    就这般,十多年过去。司蝗院的卷宗里,关于蝗灾记录从厚厚一迭变成寥寥数笔,再后来,连零星蝗情都少见了。那些曾被蝗虫困扰的州县,棉田连片,堤坝稳固。

    袁倾城之所以有如今这么大的名气,让她的名气成了五女之首,民间无知的百姓甚至将她当成了赵俣的正室认为她才是赵俣的皇后(民间只知袁娘娘、麻娘娘、叶娘娘,不知郑皇后),更有甚者,她都被民众神化当成了活神仙,为她立生祠对她进行供奉,除了她让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还因为她让大宋的土地终于少了一场场遮天蔽日的恐慌,而这也是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的原因之一。

    如今大宋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治蝗系统,而且有着严格的责任制,谁治下的地区出现蝗灾,那赵俣是真会杀人的,并且是毫不留情地诛杀,不管涉及到谁。

    大宋官场一直流传一句话:贪腐犹有活路,蝗灾必死无疑。

    赵俣相信,老婆婆所说的微山湖的蝗情,朝廷肯定已经知道了,并且已经着手治理了,不然,那就是在挑战赵俣的刀够不够锋利。

    至于这老婆婆到底是不是谁安排的,鉴于她也没说出什么不得了的事,赵俣也就难得糊涂了。

    当然,心细如赵俣,回到船上后,还是让人去察了一下,微山湖的治蝗情况,看看是不是有人借着这个老婆婆的嘴告诉自己微山湖这里治蝗不利。

    很快,就有人来报告赵俣,在袁倾城的指挥下,济宁防蝗所已经定下把微山湖这里的十二万亩蝗区改造成鱼塘加稻田的复合生态深水区养鱼、浅水区种稻、岸边种棉花,这些作物要么让蝗虫无处下卵、要么让它们“啃不动”。

    得知是这么个情况,赵俣也就放心了,‘可能是我多想了,那个老太太或许就是一个健谈的村妇罢了。’

    船行至黄河时,赵俣登岸,至黄河边集市上买鱼。他买了很多黄河鲤鱼,让人帮他养着,准备带回京,让袁倾城做给自己吃。

    买鱼归来,赵俣回到船上颇有感触,遂赋小词一首:

    《黄河行·凯旋》

    河势吞关终入海,旌旗十万归程。燕云旧地复新生。十五年治绩,千里岁丰登。

    曾破金虏清北鄙,更将豪情续征。大一统业慰平生。莫辞鞍马倦,再向泰阶行。

    三日后,赵俣返回汴梁城。

    太子赵寿和宰相蔡京早早地就率领满朝文武、全城百姓出城十里相迎,恭贺赵俣凯旋的圣驾。

    东京汴梁城外,十里长亭早已被攒动的人潮淹没。

    晨雾刚散,便见北方扬起一道烟尘,那是御驾亲征的队伍渐近。

    太子赵寿身披紫袍,与宰相蔡京并肩立于道旁,身后文武百官按品级排列,朱紫官袍连成一片云霞,静候着那道万民期盼的身影。

    “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骤然沸腾。

    先是遥遥望见龙旗猎猎,接着是甲胄鲜明的禁军仪仗,马蹄声踏碎晨露,带着北地的风尘滚滚而来。

    待御驾行至近前,就见,赵俣身着一套威武霸气的光明铠,胯下一匹十分高大雄壮的汗血宝马,身后是平均身高一米八五的亲卫,他们各个牵着高头大马护卫在赵俣身后。

    日光刺破晨雾,正落在赵俣那身光明铠上。甲片是新淬的精钢,经北地风霜磨出冷冽的光,护心镜映着天,更映着他挺直如松的脊梁。

    汗血宝马打了个响鼻,蹄子踏在青石板上沉稳有力,马鬃随赵俣的身姿微微晃动,竟似与那铠甲的鳞纹连成一片流动的锋芒。

    此时的赵俣已经三十出头了,但看起来还跟二十来岁差不多,他眉眼间不见半分倦怠,北地的风沙没磨钝他的眼神,反而让那双

第三百三十二章 圣驾凯旋安天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