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引起牛皮一阵剧烈的晃动。
在生牛皮的掩护下,井阑上的汉军将士很难再射中吴军,却仍不断朝牛皮墙射来箭矢。
虽有不少箭矢穿透牛皮,露出镞尖,但已无法对城头吴军形成任何有效的杀伤。
城头吴军见这方法有效,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
朱然心中也略微一松。
城东土山之上,刘禅微微皱眉。
这些投石车在马钧的改良下,威力比曹魏那边的原型大了不少,但相比后世的回回砲,也就是配重式投石车,则绝不可同日而语。
倘若是配重投石车,恐怕直接就能砸到这夷陵城最中间,这牛皮墙也未必能够阻挡,且其精度比这拉拽式投石车大不知多少。
毕竟,拉拽式投石车,靠几十人合力拉拽几十根长短不一的绳索作为能量来源。
而这几十人,每个人发力的方向、大小、时机都不能统一,这也就导致几十人产生的合力,远远小于他们发力的总和。
譬如有三十人,每人发百斤力,最后发出的合力却只有一千斤,甚至千斤不到。
放到现实,就是夷陵城外的汉军发出的石砲,竟有不少绵软无力砸到汉军阵前几十步外,差点误伤了井阑上的友军。
至于配重式投石车的构想,刘禅其实已经与马钧有过密谈,甚至还根据记忆亲自动手,给马钧画了个大概的概念图。
马钧见后简直惊为天人,且立时便明白了配重式投石车的优势,因为配重式投石车的配重是固定的,发出的力是统一且可控的,若放上两三千斤的配重,绝对远甚于数十人共同拉拽的合力。
且投石的力度与精度极高,倘若石砲磨圆且重量近似,甚至可以通过微调达成指哪打哪之效。
但即便有了想法,要造出稳定、高效、安全的配重式投石车,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
作为冷兵器时代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这种攻城利器,绝不是有个想法就能做出来的。
按马钧所言,配重式投石机在释放的瞬间,整个构架,特别是投臂和主轴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力和扭矩。
普通的木头,简单的榫卯结构,很可能在短短几次发射后就彻底散架崩断,甚至误伤友军。
所以,需要寻找合适的木材,并设计出极其坚固的支架、轴承与绞索机构,以承受巨大的载荷。
投臂的长度、配重箱的重量、位置、抛射物的重量,这三者之间需要一个最优的比例。
古代没有物理公式,需要通过大量的实战、实验来找规律,没有这个调试过程,纵使据图造出,恐怕也只是效率低下的玩具。
例如,唯有通过经验才会知道,要把配重箱做成可以摆动的,而非固定的,如此就能大幅提升能量利用效率,这是配重式投石机的一个高级形态,这种知识的积累是极缓慢的。
而眼下,刘禅与马钧显然不具备这种知识与经验,想让投石车威力达到最大化,仍需要时间摸索、战役总结,甚至是某个无名小辈某个刹那的灵光一现。
至于八牛弩。
作为大汉最好用的利器,此间吴人大概还没有见识过,但今日之战不过是对夷陵的试探而已,便暂时没有拿出来的打算,而是作为杀手锏藏了起来。
待哪日夷陵城内吴人士气尽堕,再将之祭出,或许就能如巫县之战般达成一锤定音之效。
…
城内。
靠近西门一处大宅院中。
这里是夷陵本地豪强覃氏的产业,如今被朱然强行征用,覃氏家主及其亲眷、部分族兵也被软禁于此。
听着外面震天的喊杀声、巨石砸落的轰鸣声,以及隐约传来的“迎王师,诛吴狗”的呼喊,覃氏家主与几位族老聚集在院中,面色变幻不定。
“家主,蜀军攻势如此猛烈,朱然还能守多久?”一名年轻气盛的族子压低声音问道,“我们被那朱然强迁入城,家财粮秣被夺,族中女眷受辱者不少,难道真要陪着这群吴狗殉葬于汉军之手吗?”
另一名较为老成的族老则忧心忡忡:“万一蜀军破城后,清算我等曾依附孙氏之罪……”
“清算?”覃家主冷笑一声,从怀中掏出一张被揉皱后又小心展平的长安纸,上面正是汉军的《讨孙权檄》和赏格。
“这檄文上说得明白,『反正来归者,皆为大汉有功之臣』!
“那潘濬是主动背汉,尚且……我等是被迫无奈!
“况且,文家那老家伙,前几日不是已经派人偷偷联络过我们?荆门文氏已决意助汉,我等若再迟疑,只怕城破之后,连分杯羹的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