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7章 为汉天子檄孙权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安』作为引语,铿锵有力,极具煽动性。

    确是一篇能在大汉与孙权于夷陵、江陵一线对峙时发往荆州全境,动摇吴国统治根基的利器。

    刘禅问:“此檄文何人所作?”

    董允答曰:“长安劝学从事,宣义中郎谯周谯允南所作。”

    “谯周?”刘禅神色显然一异,环顾四周。

    而到此时,他才注意到,董允随侍之人中有一青年三十上下,一身布衣素服,身量极高,约莫八尺。

    只是形体瘦削,面容狭长似驴。

    神态拘谨中带着几分学究之气。

    “你便是谯周吧?”刘禅神色有些怪异。

    这下,轮到董允及一众随侍之人相顾一异了。

    谯周虽然在蜀士中颇为知名,但却是刚被征辟没几年,功名不显,在一众府僚中算是个小透明,天子按理说是不会知晓此人的,董允一路以来也确实没表明谁是谯周,天子却是轻易地将此人认出。

    难道…谯周此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被天子识出不成?

    这特别的地方,当然不是指他身长八尺、面长似驴的滑稽模样,毕竟没有任何人能从这副滑稽的模样中看出他竟腹有才学。

    几年前其人初至相府拜见丞相,不少相府幕僚光看着他这副滑稽模样便忍不住笑出声来,等他走后,主管官员请求追究发笑者罪责,丞相却笑着说,连我自己都险些忍俊不禁,何况左右。

    不过这人虽其貌不扬,论才德却有可圈可点之处。

    众所周知,这谯周自幼失怙,与母兄同居,年龄既长,耽古笃学,家境贫寒却从未想着治产生财,只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

    虽然博学,却没有一丁点名士们都有的张口就来的辩论应对之才。

    往往与人当面辩论,都被辩驳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但在他回家之后,却总能根据白日之辩写出一篇篇锦绣文章,又于次日宣之于众,将前日把他辩倒之人驳得无话可说,于是为逐渐众所知。

    只是,这样一个有才无貌,更没有官场必要的口才、急才之人,按官场几百年来的潜规则,在仕途上是很难走远的。

    也就丞相不以貌、以钝取士,让他在相府有了一席之地。

    而去年,天子向丞相建议设『宣义郎』之官后,谯周更是被丞相调往长安,引为宣义中郎,根据丞相所授宣义之法,在长安为朝廷训练出了一批宣义郎。

    眼下,谯周见天子竟认出自己,乍有受宠若惊之感,沉默了许久不知该如何是好,又见帐中所有人目光都注于己身,才终于红着脸紧张地出席深揖:

    “臣…臣谯周拜见陛下!”

    帐中不少人见此情状,却是不约而同地一滞,能写出这样一篇讨吴檄文的名士,怎么跟从没见过世面的村夫一般在御前失礼?

    刘禅不以为然,先一颔首,而后缓缓卷起檄文,目光再次在谯周身上打量起来。

    这位在历史上曾写下《仇国论》质疑北伐的带投大哥,如今却成了为大汉东征扬威,为天命舆论造势的笔杆子?

    历史的轨迹,因他的到来,真是发生了奇异的偏转。

    记得不错的话,丞相殁于五丈原后,谯周在家闻知,即刻奔赴,没多久,阿斗便颁布诏书禁断奔丧,怕丞相之死会引得国中动乱,于是宫府之臣惟谯周一人得达。

    是他感于丞相知遇之恩?

    那后面他又成了带投大哥?

    人果然是会变的。

    又或者说,他一直都没变。

    刘禅沉吟片刻,对董允,亦对在场众人言道:

    “此文可颁行荆州。

    “董侍中所虑,朕已知之。

    “杀潘濬,是明法纪,正视听。

    “颁此檄文,是宣大义,安人心。

    “荆州之事,复杂纷纭,非一味怀柔可定,亦非单纯威压可服。”

    他顿了顿,又继续道:

    “告荆州士民百姓,王师此行,非为复仇泄愤,乃为克复旧土,再统华夏。

    “顺之者,非止活命,更有功业;逆之者,非止身死,更遗臭名。何去何从,令自择之。”

    董允躬身:“臣领旨!檄文臣即刻安排人手抄录,再遣细作、降人广传江陵、武昌、荆南诸郡,远播江海吴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