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以后,又承魏朝收留不杀之恩,受魏朝高官爵赏无数,凡此种种,外臣父子实首鼠两端,贪生求荣之徒,无颜担陛下关心垂问。
    “且外臣持节而来,不当有私,所以,请恕外臣不能在此与陛下谈及私事。”
    刘禅神色微沉。
    而关兴、赵统、赵广诸将脸上尽皆生出怒意,但见陛下无言,只能将怒气压下。
    站在堂下的虎骑监黄崇却已呈怒不可遏之色,斥骂道:
    “黄伯容,寺中又没有伪魏之人随来,你何必在此装模作样演什么伪魏忠臣?!”
    黄邕一滞一叹,俯首黯然道: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于心。
    “外臣已是首鼠两端卑鄙小人,不敢玷污君子二字。
    “但此刻魏朝节杖在手,便是魏臣,委实不能废公谈私,与陛下一叙旧情。”
    黄崇闻言愈发愤怒:
    “我与母亲按律本当收治,五服亦当连坐,先帝陛下却待我母子族人如初,所遇如前!
    “你如今自谓持伪魏符节而来,不能因公废私,难道不是为伪魏在先帝陛下心口捅上一刀吗?!
    “如此,难道对得起先帝,对得起陛下吗?!又置我黄氏一族于何种境地?!”
    黄崇之骂可谓鞭辟入里,掷地有声,声声切中要害。
    堂中汉将见黄崇斥其兄,一时沉默了下来。
    刘禅这下总算明白曹叡为何要派黄邕来了。
    这分明是拿捏了黄邕其人,知他品性如此吧?
    而就在众人尽皆沉默之时,脸上已呈悲愤交加之色的黄崇,再度对着其兄唾骂:
    “你现在装模作样,说什么君子慎独,不能废公谈私,何以当年不能像君子一般为国捐躯死命,而选择背汉投魏,苟活于世呢?!”
    当年夷陵一战,大督冯习,前部督张南,别督傅肜、赵融等人,尽皆为国死命。
    而黄权所统江北军尽归曹魏,几无为国赴难者。
    但先帝早已经对夷陵之败与黄权北投之事定了性。
    一句『孤负黄权,权不负孤』,既是先帝将夷陵之败归咎于己,也让蜀中对黄氏的非议,不再能搬到台面上来。
    黄邕黯然片刻,再度一叹道:
    “自古艰难唯一死,外臣父子确乃贪生怕死之辈,实见笑于天下。
    “至于九泉之下,当羞见先帝,羞见先人,亦羞见于夷陵为大汉死命诸将士。”
    黄崇还欲再骂。
    却被天子示意拦住:
    “好了,伯容,仲尚,你们兄弟二人不必如此。
    “先帝临崩之时,没有什么家国大事与朕交代。
    “只与朕聊些家常,聊朕兄弟,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聊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最后又与朕言,『汝父德薄,汝勿效也』。
    “前面这些话朕都理解,只是最后先帝说自己德薄,朕时年幼,不解其意。
    “先帝复与朕言,他这一辈子待人处世,唯四字而已。
    “——『不负于人』。
    “然临崩之际,却自忖此生所负者有三。
    “一为益州刘季玉。
    “二为夷陵一战诸死命将士。
    “三,即为黄镇北。
    “黄镇北自归先帝,屡为先帝献策建功,杀夏侯渊,据汉中,皆黄镇北为先帝谋也。
    “伐吴前,黄镇北亦劝先帝当以诛魏为要,先帝不从。
    “先帝将东伐吴,黄镇北再谏:
    “道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请为前锋,为先帝一试吴寇兵锋,求先帝为后镇。
    “先帝再不从。
    “及先帝所统南军败绩,先帝引退,而江北归白帝城的道路,已为吴寇隔绝。
    “黄镇北军不得还,吏士震恐,或有忿先帝者,谓先帝弃众而走,将士遂无战心。”
    “陛下…”赵广情急,想劝天子莫要再揭先帝之短,否则传出去恐有人说天子不孝。
    虽然此间诸人应不会有谁会将这些传扬出去。
    却见天子摇头:
    “先帝临崩与朕言,使黄镇北身遭不忠不孝之非议者,汝父是也,又言如此不掩自丑,既是心中有愧,又是以此鞭策朕躬。
    “望朕能勉之再勉之,凡事当三思而后行,行后能自省,无过则勉之
第164章 不负于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