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元帅完颜谋衍,左丞相纥石烈良弼也一去不回。
这就相当于政府与军中的最高首脑被一扫而空,东金不政局动荡就见鬼了。
更为要命的是,辽东半岛上的汉军就犹如一柄匕首一般,抵在了金国后心上,距离金国在辽东的统治核心辽阳府不过二百里。
如此恶劣的形势下,完颜雍不遭遇政潮冲击反而不正常。
就算以宋国的体统,赵构在完颜亮南侵之后,尚且还得退位为太上皇,更何况是政变如喝水般的金国呢?
当然,正因为政变如喝水,所以金国的官僚系统自然也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流程。
而以动辄动刀子杀人为政争基本线的金国朝廷,应对上自然也少不了见血的。
这次金国政潮的起点,乃是辛弃疾与党怀英共同的授业恩师刘瞻。
且说刘瞻此人在金国的身份实在是有些尴尬,他乃是当世大儒,却又属于那种皓首穷经,寻章摘句的老雕虫,并没有济世安民之才。
刘瞻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因此在学问有成之后,就广开学社,传授经典,哪怕后来中了进士,也只是当一名史馆编修罢了。
也相当于金国千金买马骨的门面。
照理说,金国朝廷再穷也不可能缺这种吉祥物的一碗饭吃,但关键就是本位面刘瞻教学生的能力过于强悍了一些。
辛弃疾自然不必多说,党怀英此时也是汉军参谋部主管机宜文字,算是汉军参谋部中的四把手。
除了这两个最有名的徒弟之外,还有三十余个与刘瞻有过师徒之谊的弟子分布在军中与地方上。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瞻属于那种有教无类的大儒,又是官宦世家,不缺钱,因此在他学堂中学习或者说混饭吃的记名弟子他自己都数不过来。
而乱世之中龙蛇起陆,昨日田舍郎,明日天子堂之人太多了,这其中相同功劳之人,有文化的自然要比文盲升迁要快得多,刘瞻的记名弟子们即便再不堪,在一众大老粗中也算得上难得文化人了。
桃李满天下是每个老师的光荣,然而对于金国来说,这就是芝兰当道了。
刘瞻教育了一群反贼,他能是什么好人吗?
当然,现在金国乱糟糟的,也没人在意一个糟老头子究竟如何。
但好死不死,刘瞻的故乡乃是亳州。
就是之前被萧仲达突袭得手的亳州。
作为被征签军令波及到的地区之一,虽然由于刘淮迅速南下击败金军,使得后方征发来的签军并没有真正抵达战场。
但是征签令对于地方上的破坏也是实实在在的。
尤其是作为纥石烈良弼战略中转站的亳州。
当日在谯县周边那伙子被萧仲达被驱散的签军总是做不得假的。
这导致了亳州治安在那几个月中急剧恶化,刘瞻在谯县的家人就遭遇了不知道是兵还是匪的突袭,伤亡过半。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无产阶级对地主老财动手那简直是天经地义,却也不耽搁刘瞻得知此等消息之后,悲愤交加,
第五章 二月二日新雨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