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21章 天道好还,血腥的白人奴隶贸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当然了,除了淘金热之外,华夏内部的建设也不能轻忽。

    赵朔汗国的第一条实验性的铁路,已经开工了。

    别误会,蒸汽机的技术含量太高了,现在能用于工业的蒸汽机还没发明出来,更不用提火车了。

    不过,话说回来,火车是火车,轨道是轨道。

    在真实历史上,他们本来就是独立发明的两种事物,原本就没什么关系。

    据说在秦朝时期,华夏就有木制轨道了。

    在历史记载中,在十六世纪,欧罗巴的矿场就开始铺设木制轨道,让马拉的货车在上面行驶。这能大大减少车轮的阻力,一匹马在轨道上能拉动比在泥路上多五倍的重量,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降低了成本。

    到了十七世纪末,这种轨道网络在英格兰东北部已非常普遍,被称为“矿车道“或“纽卡斯尔路“。矿主们甚至会联合修建线路,但也存在因竞争而设置的通行壁垒。此时的轨道也逐渐从覆铁木轨,进化到完全的铁轨。

    到了十九世纪,在欧美许多城市,铁轨上的马拉车厢成了一种流行的公共交通工具。

    因为有铁轨,马车行驶起来更平稳、阻力更小,一匹马可以运载比在普通道路上多得多的乘客。

    到了一八八二年,美国和加拿大就有四百一十五条马车铁路线,轨道总长达九千六百里!

    赵朔之所以要建铁轨,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赵朔汗国的钢铁产量实在太高了。这年头,钢铁的用处无非是农具和武器。

    无论是用来建造房屋还是桥梁,都难以平衡性价比。

    赵朔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大的钢铁产能逐渐萎缩啊!再说了,赵朔汗国开采了那么多金银矿藏,那些真金白银总不能在仓库里发霉吧?

    其二,就是客观需要了。

    马拉列车,既消耗了过剩的钢铁产能,又能极大的提高赵朔汗国的生产效率。

    这马拉列车,赵朔主要用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矿场内部,用轨道运输沉重的矿石。

    第二个方面,就是连接水路。

    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到了后世,水运都是大宗运输最便宜的方式。

    但是,挖运河的耗费太大了。

    尼罗河运河总共还不到四百里,就用了十多年时光,死了八十多万人。

    赵朔能在华夏修多少人工运河?有异族奴隶也撑不住啊!

    所以,在各河流之间修建轨道,不建人工运河而是用马拉列车联通起来,就是一个折中之路了,

    这些铁轨将华夏各地更紧密的连在一起。

    第三个方面,也就是类似于赵朔汗国的第一条实验性铁路了。

    这条铁路是专门用来运输煤炭的。

    经过工部官员仔细设计,这条铁路的起点是中都附近的门头沟核心煤矿区设置的煤炭集散货场,终点是永定河畔大型转运码头。

    这条铁路全长五十六里。

    然后,再从永定河装船,运入中都城。

    到了现在,中都城总人口超过了一百四十万,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来讲,人口太多了。

    如今主要有两个问题解决。其一,百姓们的生活用水问题。其二,就是百姓们日常的燃料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赵朔重修京杭大运河,解决了一部分。以后,还得继续想其他法子,进一步解决。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烧煤,而不再烧木炭或者木头了。

    随着这条铁路的建成,煤炭价格大大降低,当能解决中都百姓日常燃料的问题。

    这条实验性铁路成功之后,赵朔就可以逐步在矿山内部用铁路,以及用马拉火车的铁路充当河流之间的连接了。

    不管怎么说吧,就在华夏淘金热大兴,内部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赵赫率领三万大军到达了匈牙利的佩斯城。

    如今距离蒙古人和欧罗巴人达成和平协议,已经近十个月了,蒙古人并没有回军。

    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赵赫还没率领大军到波西米亚布防呢,总不能不在波西米亚驻军吧?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无论贵由还是察合台的身体

321章 天道好还,血腥的白人奴隶贸易!-->>(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