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需要选择第三个法子了。我认为,我们这次征安南,宜慢不宜快。”
赵赫眼中精光一闪,饶有兴致地道:“详细说说,这个宜慢不宜快。”
“是。”
赵烨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才缓缓道来。
“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就是我们后方山林中的众多蛮人了,粗略估计,在八十万左右,这些蛮人我们并未来得及清剿。安南人说不定,还打着他们袭扰我们后勤的主意。”
“我们难道,要留着这些蛮人,作为安南的隐患不成?还不如趁着大军兵进安南的时机,让他们彻底臣服,永不为华夏之忧。”
“其二,纵然我们着急破了升龙又如何?安南皇帝还可以跑到清化去,跑到安南南方的山林中去,和我们抵抗到底。”
“倒是现在,安南皇帝将大部分国人,集中于富良江南岸,极大透支了安南的国力,简直给我们帮了大忙。”
“其三,征安南快了,安南人选择投降怎么办?会给安南留下太多的人口,迟早为我华夏之患。”
赵赫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不过,和安南人打持久战,我军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粮食,另外一个就是瘟疫,你准备如何解决?”
广西本就不是什么富裕之地,而且道路难行。从广西运粮,耗费太大。
用海军运粮,只能运到安南的东海岸。从东海岸运到安南内陆各地,同样耗费颇多。
赵烨道:“关于粮食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安南屯田。安南人最富裕的就是富良江三角洲地区。如今,我们已经占据了富良江三角洲三分之一的地区。我们完全可以用安南人和我们本身的府兵屯田。这富良江三角洲土地肥沃,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再加上后方运粮,我认为问题不大。”
“至于瘟疫,宋人深入安南数年,已经积攒了一部分对付瘟疫的经验。我们学习宋人的经验,同样问题不大。”
赵赫的想法,其实和赵烨类似,甚至已经跟这次南征大军的副帅孟珙商量过了。刚才问诸将的想法,不过是先让诸将各抒己见,最后再统一思想罢了
毕竟,一百七十万人啊!
安南人如此透支国力,不好好利用一番,实在可惜。
而且,安南北部的蛮人,也的确需要清理。
现在赵烨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赵赫也就不再多言。
他只是道:“其实,我也觉得,第三个法子不错。不过,既要和安南军在富良之畔对峙,又要腾出手来收拾蛮人,恐怕我们的兵力仍嫌薄弱一些。我还是写一封信去中都,请示一下父王,请父王支持。”
“理应如此。”
其实,如果是远征西方,需要后方什么支持,赵赫直接下令,再向赵朔进行报备就行。
毕竟前线形势瞬息万变,什么事都请示赵朔,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华夏境内的驿站,修的是最多最好的。从这里八百里加急,半个月就能到中都了,赵赫决定先请示赵朔再做定夺。
“好啊!烨儿有如此见识,实在难得。”
赵朔得了赵赫的禀报之后,非常高兴,甚至比得知赵卓斩了陈日皎和黎秦都要高兴一些。
帝国广大,精兵猛将在所多有。
赵朔的儿子们以后是要当王的,还是在战略上表现出高明的见识,更合赵朔的心思。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明,赵烨就比赵卓强了。赵卓现在才十四岁而已,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很快,赵朔和耶律楚材、史天倪商议之后,连发了四道旨意。
其一,广西、广东、福建,留守的三个汉军八旗万户,不必等人换防,即刻向安南进军,听候世子调令。
其二,鼓励府兵,以及宋军的老弱妇孺,在安南屯田。所种出的粮食,朝廷按三倍价格收购。
赵朔就不信了,论起种田来,谁能比得过华夏人?
三倍的价格收购粮食,更是能让这些种田的人发一笔小财,最大程度的加强他们的积极性。
而且,帝国广大,国库如此充裕,不用在开疆拓土上,留着这些钱在国库里发霉吗?
其三,驻安南大军,开始清剿安南北部山区的蛮人,所有蛮人必须放弃本来服饰,穿汉人服饰,梳汉人发髻,缴纳赋税。并且出兵,协助汉人攻灭其他不服王化的蛮人村寨。
这其实就是服从性测试。
不愿意穿汉人服饰,梳汉人发饰的蛮人,就是
301章 血腥报复:变发易服,割头皮 !-->>(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