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河道:“光嘴上说不行,我们得有实际行动。你瞅瞅,这都多少日子没下雨了,今年秋天我们这几个乡恐怕要绝收。捕蝗蝻也用不了那么多人。现在朝廷要征召人手,兴修水利,你去不去?”
    “去啊!朝廷这么好,我们还不服徭役,那还算是个人吗?”
    “不算徭役,这次征发的人,和兴修水利的时间,都比徭役多得多。朝廷说什么,要搞以工代赈。不白干活,不光管饭。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工钱,一半给钱一半给粮食。”
    “那就更得去了!我有手有脚的,还能坐在家里等着吃王上的救济不成?”崔四毫不犹豫地道。
    崔河满意地点了点头,道:“那就好。今天中午领粮食的时候,我就给乡亲们宣布这件事。到时候,你可得带头。”
    “那是自然。”
    其实,也用不着崔四带头。
    赵朔给的工钱是非常公道的,在这种灾年这种工作更是可遇不可求。
    为了争取去兴修水利的资格,村里的男人们险些动了手。直到崔河宣布,拿出一部分工钱补贴留守村里的男丁之后,众人才安静下来。
    接下来,崔家庄留下了三成的男丁守在村庄里,捕杀蝗蝻,预防蝗灾的爆发。
    毕竟崔家庄附近是绝收了,其他地方可不是。蝗灾一起,赤地千里,预防蝗虫泛滥为灾还是很有必要的。
    剩下七成的人,在崔河的率领下,前去兴修水利。
    这些人每日里白面馒头管饱不说,还有工钱和粮食送回家里。
    甚至于,他们还改善生活。
    吐蕃行省的青稞,阿拉伯行省的椰枣,南洋的西米……这都是粮食啊!往常这些人哪里吃过这些东西?
    不仅吃饱了,还尝了鲜,还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地大物博。
    这还是颗粒无收的灾年吗?
    他们感觉比平常年景都要好上一些。
    晚上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有识字的人念报,更是让他们心头大定。
    河北丰收!
    山东丰收!
    高丽丰收!
    北天竺行省前所未有的丰收!
    ……
    上天是公平的,有大灾大难的地方,就有五谷丰登的地方。
    除了江南地区之外,帝国其他行省的地方收成,都相当不错。
    事实上,赵朔又不知道这么细节的历史,朝廷是按照江南地区全部受灾进行准备的。但实际上,除了之前就受灾不小的福建和浙江以外,只有江苏行省遇到了一场空前的旱灾。
    而且,由于灭蝗得利,这三省今年的蝗灾比比历史上轻了许多。
    其他江南几个行省只是收入平平而已,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粮食来,支援这三个省。
    还有,原来帝国的粮食太多了,粮食不值钱,农民们改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
    如今江南受灾,很多地方的农民又把经济作物改成了粮食。
    虽然现在秋粮还没有收完,但是粗略统计,今年国家粮食的总产量,和之前没什么差别。
    甚至有个小报激动的指出,吃不完,朝廷准备用来赈灾的粮食灾民们根本就吃不完。哪怕三省一直受灾,朝廷都完全可以支应!
    你们家才一直受灾呢!
    当天这家报社都被愤怒的百姓们砸了。
    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朝廷对赈济这场大灾太有余力了。
    随着秋后一场大雨的来临,更是宣告这场大灾已经结束。
    别说受灾三省了,就是江南都一片欢声雷动!
    这么干旱的天气,竟然只有几起小规模的蝗灾!
    这么大的天灾,百姓们没有一人饿死不说,百姓们的生活都没受太大的影响。
    以后,即便再有天灾又如何?
    帝国广大,总有丰收的地方,总有受灾的地方,粮食总体是不缺的!
    朝廷如此英明,完全可以像这次一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天灾消弭于无形!
    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到来了!
    ……
    ……
    杭州,涌金门外,西湖之畔,丰乐楼。
    三楼,雅间内。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这场天灾,赵朔竟然安然度过了!”
    “何止是安然度过啊,简直是因祸得福。现在,不知多少人,盼着他称帝呢!只是当初他在午门外斩了宣缯,人们不知他不是真的不想称帝,没人敢起头罢了。”
    “要我说,他也真是太过多虑了。都到了这个地步了,怕什么蒙古国?你信不信,如果那蒙古大汗敢反对他称帝。江南百姓就敢组织百万大军把整个草原都扬了!
    “你们说,以后他百年之后的评价如何?恐怕秦皇汉武,都难望其项背啊!”
    
294章 前所未有盛世,气疯江南士大夫!-->>(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