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次,但深度交谈的时间却不足十分钟。这“连接”的幻象如同纸糊的灯笼,外表光鲜,内里却空洞无物。
这种“连接幻觉”何以深入骨髓?其根源或在于我们内心对即时满足与浅层刺激的痴迷,以及灵魂深处对真实联结所需付出勇气与耐心的回避。每一次点击、滑动,大脑便获得一次多巴胺的短暂犒赏,这如同甜蜜的诱饵,让人不知不觉间将屏幕中的浮光掠影当作精神食粮。与此同时,真实交往中可能遭遇的误解、冲突,以及需要倾注的时间与心力,都让人望而生畏,于是我们退缩回那个看似安全可控的虚拟城堡。数字技术本应如桥梁,却不幸被我们当作了躲避现实的堡垒。当拥抱与凝视的亲密被“已读不回”的冷漠替代,当并肩同行的默契被朋友圈的“照片点赞”所覆盖,那曾经滋养灵魂的深度联结,便如退潮般悄然消逝。
最令人心悸的,是这种疏离正被系统性地“正常化”,甚至被精致地包装成某种“解决方案”。养老院中,一些地方开始引入能歌善舞的AI机器人“陪伴”老人,以此弥补人手不足的窘境。屏幕中的笑脸固然精致无瑕,程式化的问候也毫无差错,但冰冷的机械臂怎能替代一双儿女温暖的手?那精心编排的儿歌,又如何能传递血脉相连的关切?这幕场景看似温情脉脉,却如寒冰利刃,刺穿了数字时代最深的悲哀:我们竟试图用最先进的代码,去填补那本该由人心与体温去充盈的巨大空洞。当技术开始取代本属于人类的责任,当硅基的“关怀”被当作理所当然,人性的根
消失的拥抱-->>(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