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甥儿只是秉持父皇仁德之政,优待俘虏。”
    “孙氏既降,何必赶尽杀绝?”
    刘永见势不利,急忙辩解:
    “区区一女子,能掀起什么风浪?”
    “愿相公明鑑!”
    李翊捋著頷下鬍鬚,沉声道:
    “……祸患常起於细微。”
    “然此事既过,陛下也不愿见你兄弟失和。”
    二人对视一眼,连忙称是。
    “本相此来,另有要事。”
    说著,李翊从怀中取出一封詔书。
    二王早有心理准备,目光灼灼地望著。
    因为战事已经结束,朝廷却没有旨意让他们各回封地。
    那么显然,是对兄弟二人在江南另有安排。
    这小半年时间,二人都在猜想,他们会被封到哪里。
    虽然江南之地,经过孙氏的开发,已经摆脱了瘴癘之地的恶名。
    可饶是如此,各地贫富差距依然很大。
    比如吴地就很富,而庐陵等群山、沼泽环绕之地就相当贫瘠,人烟稀少。
    所以对江南的封赏,具体在何地是非常重要的。
    “陛下有旨,念你二人南征有功,特予改封。”
    李翊大声宣读。
    刘永、刘理顿时屏息凝神,认真聆听。
    “鲁王刘永,改封吴王,食邑吴郡。”
    李翊宣读詔书,“吴地富庶,鱼盐之利冠绝江南,望你好自为之。”
    刘永大喜过望,连连叩谢。
    吴郡不仅富庶,更兼盐铁之利,显然父皇对他格外眷顾。
    看来父亲大人还是爱自己的。
    刘永內心狂喜,喜不自胜。
    “梁王刘理,改封越王,食邑会稽。”
    李翊继续宣读,“会稽虽不及吴郡富庶,然潜力无穷,好生经营。”
    刘理沉稳谢恩。
    一旁的刘永却脸色微变——
    会稽虽不如吴郡富庶。
    但歷史上越王勾践终灭吴王夫差。
    自己刚当上吴王,老爹就在自己屁股后面封个越王。
    父皇此封,实在意味深长。
    李翊將二人神色尽收眼底,温言道:
    “昔年中原初定,將你们封在河南。”
    “如今河南重振,江南新定,正是用人之际。”
    “陛下对你们寄予了厚望,望两位殿下莫负圣恩。”
    二王诺诺连声,退出殿外。
    待二人去远,姜维近前低声道:
    “相爷,吾观二王皆非安分之辈。”
    “將他们封在江南,恐生后患。”
    李翊捋须微笑:
    “伯约可知陛下深意?”
    “吴地富庶,可养重兵。”
    “越地虽贫,然地理险要。”
    “刘理之才远胜刘永,若封在富庶之地,必成心腹之患。”
    “如今这般安排……”
    姜维恍然大悟,醍醐灌顶道:
    “莫非是要二王相互制衡?”
    “正是。”
    李翊頷首,“陛下仁厚,不愿亏待亲子。”
    “然为巩固太子地位,不得不行此制衡之策。”
    “有竞爭方有进取,若一家独大,反而不美。”
    老刘这个人就是太感性用事了。
    歷史上的刘封,只是一个假子。
    都害死关羽了,结果刘备也只是责备他为什么不救关羽。
    反倒是诸葛亮担心刘封过於刚猛,力劝刘备藉此机会杀了他。
    刘备赐死刘封后,也是哭得伤心欲绝。
    史书原话叫,“先主为之流涕。”
    而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意思是诸葛亮怕刘备死后,自己驾驭不了刘封,所以想藉此机会除掉他。
    这可不是虚言。
    因为歷史上的刘封是“副军將军”。
    刘备因为有了阿斗,为了补偿刘封,专门设的军职。
    此前说过,“副军”是专指刘备的副军。
    即刘备是主帅,刘封就是副帅。
    等於他是刘备之下的军事第一人。
    其军事地位单从职位上讲是完全不比关羽低的。
    所以最后刘备也只是“责备”刘封不救援关羽,而不是以军法论处。
    因为严格意义上讲,关羽就是指挥不动刘封的。
    诸葛亮正是考虑到刘封军事地位太高,而且性格又刚猛,加上其“尷尬”的定位。
    才力劝刘备杀了他的。
    对於一个假子都如此感性用事,更別提刘永、刘理两个亲儿子了。
    如果不是皇位只有一个,刘备恨不得一人给他们封一个。
    但没办法,作为万民之主,刘备为大局考虑。
    只能在不亏待两个亲儿子的同时,让他们相互制衡一下。
    刘永能力相对更弱,便封在最富裕的吴国。
    吴国有丰富的海盐资源和铜矿资源,在经歷了孙权的开发后。
    吴地的手工业、纺织业、造船业也有了相当高的发展度。
    儘管经歷了战火蹂躪,但毕竟底子在那里。
    而能力相对更强的刘理,就封在了贫瘠、落后,但地盘大、潜力高的越地。
    越国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农业落后。
    唯一值得称颂的,就是造船业的工业底子不错。
    能发將越地开发好非常考验君主的个人能力。
    不过越国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那就是它地理单元相对独立和封闭,向北有吴地作为缓衝。
    直接威胁中央的可能性非常小。
    听完李翊的分析,姜维忍不住感慨说:
    “陛下圣明!相爷高明!”
    “这一路走来,见著太多贫苦百姓。”
    “如今战事结束,希望江南民眾能够走出困苦罢。”
    此时忽有侍从来报:
    “相爷,越王去而復返,求见相爷。”
    李翊似早有预料,道一声:“请。”
    刘理入內,躬身道:
    “甥儿愚钝,还请姨父明示:”
    “父皇將甥儿封在会稽,可是要甥儿监视二哥?”
    李翊凝视刘理,上下打量他许久,方才缓缓说道:
    “陛下是要你们辅佐兄长,共镇江南。”
    “吴越之地,唇齿相依。”
    “若你兄弟同心,可保江南太平。”
    “若同室操戈,手足相残。”
    “则生灵涂炭,百姓流离。”
    烛火摇曳,映照二人面容。
    “……理儿。”
    李翊语气放为轻缓。
    因为他方想起,刘理也是自己的內甥。
    自己也不能太厚此薄彼。
    於是用相对柔和的语气补充说道:
    “江南新定,你与永儿当同心协力,共保此地长治久安。”
    “兄弟鬩墙,最为不智。”
    意思虽然与前面相同。
    但前者自己是一个国家首相的身份叮嘱。
    现在则更像是一个长辈,叮嘱自己的晚辈。
    刘理躬身道:
    “姨父教诲,甥儿谨记。”
    “定当与二哥和睦相处,不负父皇与姨父厚望。”
    李翊頷首,话锋一转:
    “江南初平,百废待兴。”
    “昔孙氏执政,过度倚重世家豪族。”
    “以致土地兼併成风,官官相护。”
    “如今推行新政,尤需谨慎。”
    ……甥儿明白。”
    “国家但有政令,必当率先奉行。”
    “那么,你如何看待科举之制?”
    李翊目光如炬。
    刘理沉吟片刻,从容应答:
    “科举取士,广开才路,可破世家垄断仕途之弊。”
    “於国於民,实为良策。”
    “甥儿定当全力支持。”
    李翊露出欣慰之色:
    “……你能如此想,甚好。”
    隨即倾身向前,低声道:
    “越地虽不及吴郡富庶,然濒海多山,別有优势。”
    “当重视手工业与造船业,开发海盐之利。”
    “假以时日,未必不如吴地。”
    刘理眼中闪过明悟之光:
    “谢姨父指点!甥儿定当著力发展造船与海盐。”
    “不负父皇封越王之厚意。”
    正说话间,侍从引一人入內。
    但见来者年约五旬,面容清癯,正是前吴国丞相顾雍。
    也是江南大族之一。
    今日他也被李翊约见了。
    “罪臣顾雍,拜见相爷、拜见……越王。”
    顾雍刚刚被告知里面那位王爷以及是越王了。
    也就是说他未来会长留江南。
    面对这位新来的藩王,顾雍躬身施礼,姿態谦卑。
    李翊亲手扶起:
    “元嘆先生不必多礼。”
    “陛下知你贤能,特命本相前来探望。”
    顾雍感激道:
    “蒙相爷不弃,雍感激涕零。”
    李翊正色道:
    “国家欲启用贤才,擬任你为扬州刺史,总理江南政务。”
    “你可能胜任否?”
    顾雍闻言一震。
    他深知此问深意:
    顾氏乃江南豪族之一,自己又是吴国旧臣。
    李翊此举,分明是要逼他在朝廷与江南世家之间做出抉择。
    当然,站在朝廷角度的考虑。
    也是为了进一步消除南北隔阂,减少江南人对朝廷的恨意。
    殿內一时寂静,唯闻烛火噼啪作响。
    良久,顾雍深吸一口气,决然道:
    “雍蒙朝廷不弃,敢不竭诚效命?”
    “必当恪尽职守,推行新政,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李翊抚掌大笑,上前执顾雍手道:
    “善!元嘆果然深明大义。”
    隨即拍其肩道:
    “明年江南推行科举,还需你多多费心。”
    “江南世家若有异议,你当如何处置?”
    顾雍坚定道:
    
第396章 是人赋予了首相权力,而不是首相拥有权力,未来的路长着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