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4章 朕敬慕高祖,但并不想成为高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吕玲绮直言道:

    “他若能立下赫赫战功,于咱们老李家亦有益处。”

    李翊苦笑一声:

    “玲绮所言不差。”

    “只是……”

    他目光逡巡一圈,环视众妻儿,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我总觉风雨欲来。”

    “本想待朝局稳定之后,便辞官归隐,与你们共享天伦。”

    “然观今日之势,恐怕……到我死后也未必能见着那一天了。”

    “大过年的,夫君可莫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袁莹急忙打断,眼圈已有些发红。

    甄宓起身为李翊斟酒,柔声道:

    “夫君为国事操劳,心神俱疲。”

    “今日除夕,暂且放下朝堂纷扰,与家人共度良宵可好?”

    李翊看着满堂妻儿,终于展颜:

    “宓妹说的是,是为夫扫兴了。”

    他举起酒杯,“来,共饮此杯。”

    “愿来年风调雨顺,家国安康!”

    “家国安康!”

    众人齐声应和,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宴席将散时,李治忽然问道:

    “父亲,灭吴之事,果真势在必行么?”

    李翊沉吟片刻,答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吴主孙权虽明面上称臣纳贡,然毕竟行割据之实。”

    “况江东根基深厚,若不彻底平定,终为后患。”

    “那为何不速战速决?”

    李平也忍不住好奇地插嘴。

    “兵者,国之大事也。”

    李翊耐心地解释,“灭国之战,需天时地利人和。”

    “粮草、兵员、器械,缺一不可。”

    “更需等待敌方内乱,或我方有必胜把握才行。”

    “贸然出兵,反易招致大败。”

    夜深了,孩子们被乳母带去安寝。

    李翊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满天星斗出神。

    “夫君。”

    甄宓轻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为李翊披上一件狐裘、

    “夜深露重,当心着凉。”

    李翊握住她的手:

    “宓妹怎么还未歇息?”

    “见夫君心事重重,妾身难以安眠。”

    甄宓仰头望着星空,“夫君可是仍在忧虑灭吴之事?”

    李翊沉默良久,才低声道:

    “我非忧虑灭吴,今天命在汉。”

    “魏吴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我从未将这些割据势力放在眼里过。”

    “只是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是难如登天。”

    “我所虑者,乃朝局耳。”

    “陛下年迈,太子仁弱。”

    “倘使诸王各怀心思,若有一日……”

    甄宓轻轻捂住他的嘴:

    “夫君慎言。”

    “此等话语,即便在家中也不可轻出。”

    李翊苦笑道:

    “也就在你们面前,我才能稍卸心防。”

    甄宓靠在他肩头:

    “无论发生什么,妾身与姐妹们都会陪伴夫君左右。”

    “朝堂风云变幻,唯有这个家,永远是夫君的港湾。”

    李翊心中一暖,正欲回应,忽听身后传来袁莹的娇嗔:

    “好啊,你们二人深夜私会,做的好大的事。”

    “也不叫上我们!”

    转头看去,

    袁莹拉着麋贞,吕玲绮抱着酒壶,三女笑吟吟地站在廊下。

    “既然都睡不着,不如共饮一杯守岁酒如何?”

    吕玲绮晃了晃手中的酒壶。

    李翊大笑:

    “好!今夜咱们不醉不归!”

    五位身影在月光下举杯共饮,笑声回荡在相府的夜空。

    远处,洛阳城的钟声敲响了新年的第一声。

    ……

    章武六年,正月初一。

    洛阳皇宫正殿。

    晨曦初露,殿上已列满文武百官。

    李翊立于文官之首,紫袍玉带,面容肃穆。

    “陛下驾到!”

    随着黄门侍郎一声长喝,刘备身着十二章纹冕服缓步登上玉阶。

    虽已年近六旬,但他步伐稳健,目光如炬。

    群臣跪拜,山呼万岁。

    “众爱卿平身。”

    刘备抬手示意,声音洪亮,“今日元日大朝,朕有要事宣布。”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李翊垂首而立,却能感觉到数道目光正暗暗投向自己。

    “朕决意于正月十五后启程巡幸河南诸县,体察民情,考察吏治。”

    刘备环视群臣,下令道:

    “首相李翊随驾参赞军政,中护军赵云领羽林卫护驾。”

    李翊出列行礼:

    “臣领旨。”

    赵云也随之叩首:

    “末将定当尽心护卫。”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道:

    “朕离京期间,由太子监国。”

    “加封鲁肃为太子太傅,荀攸为太子少傅,共同辅政。”

    这一安排出乎不少人意料。

    李翊余光瞥见几位大臣交换着眼色,他们似乎都有些惊讶。

    因为印象中,这还是太子第一次总揽全国军政。

    “陛下圣明!”

    李翊率先高呼,群臣随即齐声附和。

    朝会散去后,李翊正欲离开,却被小黄门唤住:

    “李相留步,陛下宣您至宣室殿议事。”

    宣室殿内,刘备已换下朝服,着一身素色深衣,正在翻阅竹简。

    见李翊进来,他放下手中简册,笑道:

    “子玉来了,坐。”

    李翊恭敬行礼后跪坐于席:

    “陛下单独召见,不知有何吩咐?”

    刘备沉吟片刻:

    “此次巡县,名义上是考察民情,实则……”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李翊一眼,“朕欲亲眼看看永儿、理儿的封地治理得如何。”

    李翊心下了然。

    鲁王刘永、梁王刘理皆已就藩。

    此番考察,实为刘备为身后事做准备。

    “陛下用心良苦。”

    李翊谨慎回应,“二王就藩以来,河南百姓安居乐业,足见二王贤明。”

    刘备叹息一声:

    “太子仁厚有余,决断不足。”

    “永儿刚毅,理儿聪慧,皆可辅佐兄长。”

    “然则……”

    他忽然话锋一转,“子玉昨日所提灭吴之策,朕思之再三,仍觉时机未至。”

    “此事,容后再议罢。”

    李翊心头一紧,面上却不露分毫,拱手作揖:

    “陛下圣虑深远,是臣操之过急了。”

    “非也。”

    刘备摆了摆手,柔声安慰道:

    “卿为国事殚精竭虑,朕心甚慰。”

    “只是……”

    他目光深远,对上李翊,郑重其事地说道:

    “朕已经老了,有些话朕不便说,有些事朕不便做。”

    “有很多需要改变的事,朕已无力改变,也来不及改变了。”

    “爱卿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所以这些话朕只对你一人说。”

    “朕敬你为师,但朕毕竟比你年长。”

    “你权且当朕是你兄长,将来很多事还需赖爱卿操持。”

    “你——”

    “能明白朕的意思么?”

    李翊沉默良久,刘备这话说的清楚又模糊。

    但李翊隐隐觉得,

    刘备已经不单单只是在说皇子们权力交接的事了。

    李翊与军中很多功勋大臣都有不浅的交情。

    这些大臣自然是忠心刘备的,但他们的势力实在太过庞大。

    他们死后,所留下的政治遗产也太多丰厚。

    老刘是一个忠厚人,

    他不止一次强调,自己永远不会像高祖皇帝对待韩信那样,对待手下兄弟。

    但念及刘备那句,“有些事不便做。”

    在联合刘备让李翊独揽全国军政大权,将自己捧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刻,打出感情牌。

    那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臣……明白!”

    李翊重重地说出这三个字。

    眉宇间一川不平,仿佛有一个千斤重担一下子押在了自己身上似的。

    离开皇宫时,李翊在宫门外遇见等候多时的赵云。

    “子龙有事?”

    李翊拱手问道。

    赵云看了看四周,低声道:

    “相爷,请借一步说话。”

    二人行至宫墙拐角处,赵云确认无人偷听,才开口:

    “相爷可知,近日朝中有不少大臣频频聚会?”

    “哦?”

    李翊眉梢一扬,轻笑,“未知也。”

    赵云面色沉重,正色到:

    “他们表面上谈论经学,实则……唉。”

    他压低声音,“有人提议应重用以颍川、兖州士人为代表的河南士族。”

    “削弱徐州,河北系官员。”

    李翊摸了摸手上的扳指,冷笑一声:

    “陛下才刚刚任命子敬,公达辅政,他们就坐不住了?”

    赵云叹道:

    “这本不该是云应过问的事,只是如今国贼尚未剿除,天下亦未太平。”

    “朝中诸大臣却多怀私意,云实在看不下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