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来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丞相是能够保下限的。

    因为上位前,他已经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时的一二君外,基本都是养在深宫里,没有底层经验,总体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

    同时,皇帝即便胡作非为,对他的权力影响也是相对较轻的。

    而官员稍微犯点错,轻则杀头,重则灭族。

    正是这样的制度,皇帝集权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治,但皇帝集权就太吃皇帝个人的能力了。

    遇着圣主明君对百姓都好,遇上个杨广、朱祁镇那样瞎折腾的就倒霉了。

    李翊并不清楚自己死后,齐汉能够走多远。

    但他清楚,内阁制度的建立,一定会让齐汉比原来走得更远。

    即便内阁以后也许会腐败,也许会出别的问题。

    甚至不排除出现明朝时期遇着的问题。

    但现在来看,他已具有进步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更是绝对能帮齐汉延长寿命的。

    至少李翊,他是真的能证明我来过。

    “丞相,你可要想清楚了。”

    “若施行此般限制,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权。”

    刘备出声提醒。

    毕竟,只要李翊想,他这个丞相就是干到死的,没有人能替换他。

    但李翊为了长远发展,主动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以帮助内阁制得以推广实施。

    对于皇帝而言,一个权力被分化的“首相”是绝对威胁不到皇权的。

    甚至能够维护皇权。

    譬如幼主继位,换作从前,你不得不设托孤大臣。

    而托孤大臣,基本上都是开盲盒。

    运气好就是伊尹周公,运气不好就是司马懿。

    但通过内阁分散了首相的权力,他就很难去欺凌幼主了。

    毕竟千万双眼睛盯着你,你想赖着不走,大伙儿肯定不同意。

    “臣本就想过功成身退,设下内阁群相制后,正是臣固请之愿也。”

    李翊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在他看来一切以实力为尊。

    你能证明自己,那内阁首相的位置就由你来坐。

    “……子玉,适才你似乎提到了阁员。”

    “莫非除内阁群相以外,还有其他成员?”

    “是。”

    李翊点了点头,“通过在内阁中设置阁员,如此便可进一步防止内阁权力被一人攫取。”

    阁员就是内阁群相的后备役。

    不论是分化首相权力也好,还是阁员制也罢,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让大家产生我有机会,所以我便能上的错觉。

    权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几个人分,会让那几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去抢新的蛋糕。

    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那众人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利益了。

    “那内阁成员如何选出呢?”

    “暂时不选。”

    李翊指出,“如今应当先考虑推行内阁制,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将之进一步完善。”

    李翊现在的内阁制度,很明显是有很多问题和弊端的。

    这并不是李翊想不到,而是综合考虑后的一种妥协。

    他想的是,应该先把内阁制度推行出来。

    之后再慢慢将之完善。

    比如阁员制,为什么李翊现在不选呢?

    阁员本质上是官员后备役。

    而官员后备役,都是通过举孝廉产生。

    察举制本质上是服务于世家大族的,通过它百年来产生了无数的豪族。

    甚至是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顶级豪门。

    而为了避免出现魏晋时期那种烂到骨子里的王朝现象发生,李翊早晚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

    要从根上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那必然是对察举制动手。

    但察举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李翊已经开始发展纸坊了,之后他会利用内阁,进行他的所有改革。

    “看来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

    刘备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

    刘备与他相互扶持走到现在,经历了不知多少。

    “既然你想做,那就放手大胆的去做罢!朕会予你以支持。”

    “尽管朕并不清楚,这样做是福是祸。”

    “但不论如何,朕都会与你共进退!”

    李翊大为感动,俯身下拜。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臣一定不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

    洛阳,未央宫。

    殿外寒风凛冽,殿内群臣个个面色凝重。

    刘备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掩不住他眼中的锐利。

    李翊立于阶下,神色平静,仿佛这场风暴与他无关。

    “陛下!”

    王朗须发皆张,率先出列。

    “丞相之职,本就是辅佐天子理政,岂能另设内阁,使陛下置身于事外?”

    “此乃僭越祖宗之法!”

    “内阁之制,万不可行。”

    刘备尚未开口,华歆已紧随其后,高声道:

    “王景兴之言极是!”

    “内阁之制闻所未闻,若首相只从内阁当中选,岂非视国事如儿戏乎?”

    孔融冷笑一声,素来清高的他此刻也难掩激动神情。

    “李丞相此议,莫不是要学王莽改制,行那‘托古改新’之事?”

    话落,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朝中反对内阁的声音不少。

    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孔融这样的守旧派、保皇派。

    他们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内阁却剥夺了皇帝的立法权。

    这极大损害了帝王的威信,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另一派则是既得利益者。

    因为内阁群相,分走的是九卿与尚书台的权力。

    原本人家管全部,现在只管部分。

    他们当然要急眼了。

    刘备抬手压下议论,声音沉稳。

    “诸卿稍安勿躁。”

    他目光扫过众人,“朕何时说过要置身事外?内阁所议之事,朕若不满,自可一纸驳回。”

    “此制不过是为朕分忧,使政务有其效耳。”

    李翊适时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明鉴,内阁九相分管九卿之权,各司其职。”

    “既可避免权臣独大,又能集思广益。”

    “至于首相限制——”

    他顿了顿,“论功行任,到任致仕,正是为了防止权柄久握而生变。”

    “荒谬!”孔融出声怒斥。

    “自古丞相乃天子辅臣股肱,岂能如商贾般轮换?”

    就在守旧派群情激愤之际,荀攸忽然出列,高声道:

    “臣以为,李丞相此议甚善!”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这位素来谋略过人,奇谋百出的荀令君,此刻正面带着微笑。

    “九卿之权过于集中,易生腐败。”

    “今分权九相,相互制衡,正是治国良策。”

    徐庶见此,亦迈步上前:

    “陛下日理万机,若每事亲裁,恐损龙体。”

    “内阁代劳琐务,陛下专注大政,实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庞统也持笏出列,跟着附和道:

    “正是,当年光武帝设台阁以削三公之权,今日陛下立内阁而分九卿之势。”

    “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守旧派脸色铁青。

    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官员眼中已闪烁起异样的光彩。

    尤其是那些原本无缘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此刻正热切地望着李翊,仿佛看到了进步的新希望。

    是啊,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

    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员,渴望进来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

    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

    刘备见支持的声音渐渐压倒反对的声音,乃将眉头一皱,顺势说道:

    “天下之事,岂不决朕?”

    “朕今要为之,公等何有不从?”

    “况内阁之事,乃朕与李相共同商议而断。”

    “有谁觉得,朕与李相的决策有误么?”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谁敢当众指出国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错误?

    同时得罪俩?

    见无人再出声反对,刘备便站起身来,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朕意已决,即日设立内阁。”

    “公等谁有意见?”

    阶下依旧无声。

    “好,既然诸公都无意见。”

    “那么依朕看,择日不如撞日。”

    “今日咱们便把这首相人选给选出来。”

    “公等可有好的人选?”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他们暗想,你们君臣一唱一和,已经把事儿定下来了。

    咱们还能选谁?

    “陛下,臣举荐李丞相。”

    “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理应担任内阁首相。”

    很快,朝中的拥李派便站出来发声。

    “臣附议!”

    “臣附议!”

    “……”

    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大伙儿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

    朝廷官员的生存法则,就是要学会站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认了吧。

    刘备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

    “内阁首相人选,当由德才兼备者居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若有反对李翊担任首相者,可举手陈情。”

    殿内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王朗坐在席上,手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抬起,却又僵在半空。

    他余光瞥向华歆,华歆却低着头,仿佛突然对袖口的纹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怎么样,有没有?”

    刘备再次出声问。

    这一次,是直接走下了阶,来到了华歆面前。

    华歆额头渗出细汗:

    “臣……没有。”

    “很好。”

    刘备点头,目光移向下一位。

    王朗也跟着起身,道一声,“没有。”

    于是,接下来每一名大臣都挨个站起身来,举手说:

    

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