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
    是夜,月白风清。
    丞相府内灯火通明,却门窗紧闭。
    李翊端坐主位。
    左右关羽、张飞、陈登、马超、庞统、王朗、华歆等一众重臣依次列席。
    几乎全国所有位高权重的大臣,都来到了丞相府。
    如此多的国家精英,骨干人员聚在一起。
    不知道的还以为要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但身为主公的刘备,却并不知道此次聚会。
    此次会议由李翊发起,请了齐国所有高官。
    唯独刘备不知晓此事。
    众人皆屏息凝神,神色肃然。
    “今日猎场之事,诸位都看见了。”
    李翊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天子让弓,群臣呼万岁,此乃天意人心。”
    他目光扫过众人:
    “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动荡,非雄主不能定乾坤。”
    “齐王仁德布于四海,功业盖于天下,今日射鹿,便是天授之兆。”
    顿了顿,李翊沉声道:
    “李某以为,是时候迈出那一步了。”
    屋内一片寂静,唯有烛火跳动。
    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大气也不敢出。
    就连一向大大咧咧的张飞,此刻也乖得像个孩子般,默默地等待李翊的话语。
    李翊目光如电,厉声道:
    “谁赞成,谁反对?”
    王朗第一个起身,拱手道:
    “丞相明鉴!天道有变,神器更易。”
    “齐王当承天命,臣等愿效犬马之劳!”
    华歆紧随其后:
    “正是此理!当年高祖斩白蛇起义,今日齐王射鹿受命。”
    “此乃天意循环,我等当顺天应人,切不可逆天而为啊!”
    关羽凤目微闭,沉吟片刻,终于点头:
    “关某唯兄长之命是从。”
    张飞拍案而起:
    “俺老张早就等不及了!”
    “如今天下姓刘,俺哥哥也姓刘。”
    “做汉家皇帝,天经地义!“
    陈登、马超、庞统等人对视一眼,齐声道:
    “我等附议。”
    李翊见状,嘴角微扬:
    “好,此事就这么定了。”
    王朗捻须问道:
    “丞相打算如何行事?”
    李翊成竹在胸:
    “算算时辰,明日吕布与田豫便要到雒阳了。”
    “某会安排他们在平津驻扎,届时请齐王出城相迎。”
    他目光环视一圈众人,说道:
    “诸位提前备好龙袍,待齐王与吕温侯相见时。”
    “公等便一齐上前,为齐王披上。”
    王朗抚掌笑道:
    “妙哉!届时众望所归,齐王必不能辞!”
    华歆却皱眉说道:
    “只是……天子那边为之何……?”
    李翊目光一冷:
    “这正是要交给二位的大事。”
    他盯着王朗、华歆。
    “明日一早,你二人便入宫面圣。”
    “晓以利害,劝天子禅位。”
    王朗、华歆闻言,面色微变。
    李翊缓缓起身,走到二人面前,低声道:
    “这最难之事,交给你们。”
    他拍了拍二人肩膀,“可莫要让李某失望”
    之所以说是最难,是因为这种事谁来都不好做。
    一旦做了,那他的政治生涯也基本到尽头了。
    所以李翊等一众手握实权的大臣,是不好亲自出面来做这件事的。
    但王朗、华歆两个年过半百之人,就很适合。
    就算不顾自己,也要为后代儿孙着想才是。
    因为李翊的言外之意,就是之后会通过其他方式补偿二人。
    王朗额头见汗,连忙躬身:
    “丞相放心,臣等必不负所托!”
    华歆也急忙表态。
    “臣定当竭尽全力,劝天子顺应天命。”
    李翊满意点头,又看向魏延。
    “文长,明日你率亲兵把守宫门,以防不测。”
    魏延抱拳:“某家明白!”
    安排已毕,李翊举杯:
    “诸位,明日之后,大势既定。”
    “你我皆从龙之臣也!”
    “敬诸位。”
    众人齐具举杯,一饮而尽。
    与此同时,正在往雒阳方向赶的吕布、田豫也收到了来自雒阳的信使。
    二人拆开来看,竟是李翊亲笔手书。
    其书略曰:
    “翊致奉先、国让书。”
    “翊白:
    “汉祚将易,天命在齐。”
    “今群臣共议,欲奉齐王继大统,以安社稷。”
    “明日二君至平津,翊当引齐王亲迎。”
    “届时当有‘龙袍加身’之举,望二君率部从众,同劝大位。”
    “夫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二君戍边劳苦,若成此大事,则为劝进元勋。”
    “名标青史,岂不美哉?”
    “切记,切记。”
    “建安十七年,春三月。”
    二人看完书,吕布大为震惊:
    “原来齐王召我等回雒阳,竟有此之故!”
    田豫却似早有预料,问:“你道是何为?”
    吕布挠挠头:
    “布当真以为是齐王念我等戍边辛苦,特要赏赐耳。”
    田豫翻了个白眼儿,暗想你也就这点出息了。
    “总之,明日你我二人务要见机行事。”
    “明白明白!”
    ……
    次日清晨,李翊整肃衣冠,入内拜见刘备。
    “王上。“
    李翊拱手道,“刚得急报,吕奉先与田国让已至平津,不日将抵雒阳。”
    刘备闻言颔首:
    “此二人镇守边陲,劳苦功高,当遣重臣相迎。”
    李翊却道:
    “臣以为,王上宜亲往平津相迎,方显殊荣。”
    “平津?”
    刘备眉头微皱,“此去数十里,未免太远。”
    “不然。”
    李翊正色道:
    “吕温侯威震塞外,田国让安抚幽燕,皆为国家栋梁。”
    “王上若能亲迎,必使将士感奋,边关永固。”
    刘备沉吟片刻,终于点头:
    “卿言有理。”
    “不过,此事当先禀明天子。”
    于是,刘备入宫面见天子。
    时刘协正在偏殿读书,听闻刘备求见,当即宣召。
    刘备入内行礼,说明来意。
    刘协听罢,竟无半分迟疑:
    “边关将士辛苦,齐王亲迎,理所应当。”
    他起身相送,行至殿门时,忽而驻足,意味深长地说道:
    “爱卿此去,可要早归。”
    刘备一怔,未解其意。
    暗想雒阳去往平津,来回至多也就半日时间。
    为何刘协这话说的好似再也见不着自己,像是永别一般?
    刘备未想其他,只当是寻常嘱咐,拱手应道:
    “臣谨记。”
    春风和煦,黄河水浊。
    刘备与李翊立于岸边,远眺对岸尘烟。
    不多时,一队铁骑踏尘而来,当先两员大将,正是吕布与田豫。
    “奉先!国让!”
    刘备快步上前。
    吕布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末将吕布拜见王上!”
    田豫亦拜:
    “臣田豫,参见齐王千岁!”
    刘备亲手扶起二人:
    “二位戍边辛苦,快快请起。”
    正寒暄间,忽听马蹄声震。
    刘备回首望去,但见关羽、张飞、庞统、麋竺、曹豹、陈登等数十文武重臣,率千余精兵疾驰而来。
    “云长?益德?”
    刘备愕然,“尔等为何到此?”
    众人并不答话,只是纷纷下马,齐刷刷跪倒。
    李翊上前一步,高声道:
    “如今天道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
    请王上顺天应人,承继大位!”
    刘备大惊:“卿等何出此言!“
    话音未落,关羽已捧出一袭暗金龙袍,不由分说披在刘备肩上。
    随即退回人群,单膝跪地:
    “请兄长承继天子大位!”
    “请王上继天子位!”
    众人山呼。
    刘备大声道:
    “此乃大逆不道之事!”
    李翊叩首道:
    “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
    “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
    “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
    “刘表占据荆州,公孙度虎吞辽东。”
    “盗贼蜂起,奸雄鹰扬。”
    “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而王上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万姓倾心,四方仰德。”
    “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以王上之神文圣武,膺继大统,应天合人。”
    “正是法尧禅舜之理,岂非天心人意乎?”
    “又何谓之为大逆不道?”
    “请王上继位!”
    话甫方落,千余将士立马齐声跟着呐喊,声震四野。
    “请王上继位!”
    刘备环视众人,见个个神色坚定。
    沉默良久,终于问道:
    “尔等奉我为天子,可愿听我号令?”
    “唯命是从!”
    众人声如雷霆,不假思索地应答。
    黄河水拍岸,春风卷龙旗。
    刘备肩头龙袍猎猎,映着朝阳,灿若流火。
    终于忍不住叹道:
    “唉,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