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诸公勿疑。”
    意思是,李翊认为公孙度虽出动了数万兵马。
    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就只有那么五千人。
    而战斗力比较强的,也就三百人而已。
    由于李翊军中威望甚足,众皆以其言为然,传告诸军,兵士大振。
    既鼓动了军士,李翊命人在堑壕南部多插旗帜。
    众皆以为李翊要从南方,攻入辽遂。
    不想李翊只命人插旗,并不往南方增益军马。
    众将不解其故,遂纷纷问李翊为何如此。
    李翊乃解释道:
    “如今贼人坚营高垒,专欲使吾军兵疲粮尽耳。”
    “如若强攻,正入其计,我不欲为此事。”
    “古人云,‘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意思就是,如果敌人深沟高垒,不肯出战。
    那咱们就去打他必须去救的地方,逼他出战。
    李翊接着道:
    “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
    “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
    “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李翊这招叫反向“围魏救赵”,也叫声东击西。
    现在辽东的主力军队都在辽遂,他若是能够使大军瞒天过海,悄悄将大军移至襄平。
    那么柳毅、韩忠必定舍弃辽遂回救。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攻破辽遂,还能够使柳毅、韩忠疲于奔命。
    可谓一箭双雕。
    众将听罢,皆佩服不已。
    于是依计行事,在南方战线大量插旗,佯装是要攻围堑。
    柳毅、韩忠见此,果然在南线调集大量人马,以防备李翊来攻。
    李翊却趁此时,利用舟船,渡辽水北上,直逼襄平城寨。
    待上岸时,整顿列阵,徐徐前进。
    早有人报知柳毅、韩忠,二将大惊。
    “李贼知我等襄平兵少,竟暗度陈仓,袭吾老营去也。”
    “……若襄平有失,则我等无家可归矣,长守此处也无益矣!”
    二人商议过后,无奈只得弃了辽遂,拔寨回去救襄平。
    早有人报知李翊,李翊乃笑道:
    “贼中吾计矣。”
    “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机不可失也!”
    于是大军行至首山处时,李翊命人整军列阵。
    又命关羽领青州兵,吕布领并州兵各千人,伏于首山两翼。
    谓二人道,“待敌军至,两下齐出,贼可破矣。”
    二人受计而往。
    早望见柳毅、韩忠引兵前来。
    柳毅一遇着李翊,便扬鞭大骂:
    “贼将休使诡计,汝敢出战否!”
    李翊笑道:
    “汝军数倍于我,何不敢来攻我军阵?”
    柳毅大怒,即催兵掩杀过去。
    只闻得一声号响,左右两路兵马齐出。
    左边关羽,右边吕布,一齐杀出。
    辽东军大乱,柳毅无心恋战,正欲拨马而回。
    迎面撞着一将,厉声喝道:
    “贼将休走!五原吕奉先在此。”
    话落,拍马舞戟,直取柳毅。
    柳毅仓促迎战,战不两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
    柳毅军乱作一团,自相蹂践。
    李翊趁势摧军掩杀。
    马超、张飞、黄忠、张辽等将齐出。
    韩忠抵敌不住,夺路而走。
    是夜,李翊勒马辽河岸,见贼军未退襄平城,仍旧立营而守。
    于是下令乘胜追击,趁夜劫营。
    左右人进言:
    “胡骑剽悍,今日败了一阵,必有准备,未可轻进。”
    李翊按剑叱曰:
    “吾奉刘将军令征讨辽东,其以豺狼之势沮王师耶!”
    “今晚我夜观天象,见有狂风折辽东军旗,此为吉兆。”
    “此战,我军必胜。”
    “败其主力之后,可尽驱入襄平城中。”
    “如此辽东尽入吾彀中矣!”
    于是,下令三军衔枚夜进。
    是夜大风,李翊命军士持火把,鼓噪而进。
    韩忠今日败了一阵,又折了柳毅,正是苦恼之时。
    忽闻得寨外喊声大作,惊问何故。
    左右答曰:“李翊趁夜来劫营了!”
    韩忠大惊失色,只得披挂上马,仓促应战。
    李翊按剑压阵,亲自督战。
    众将士急攻韩忠大寨,然后天价放起火来。
    韩忠大败,领着败兵奔入襄平城中,闭门坚守不出。
    公孙度见韩忠回,急问战况如何。
    韩忠面露羞惭之色,拜道:
    “……厉害,好生厉害!”
    “李翊之略,果不虚传。”
    “是役也,非惟折我大将柳毅。”
    “翊军夜举火如星,旦列阵似雪。”
    “吾士卒望之,未接刃而弓矢坠地者十之二三。”
    “末将与之交锋,亦是三战皆败。”
    “今三军堕气,闻翊旌旗辄股栗,孰敢复战?”
    韩忠不禁感慨,他们自离了中原来到辽东,专门欺负这里的土著。
    可谓睥睨一时。
    而当再对上中原军马之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有点跟不上版本强度了。
    或许这就是低端局虐菜虐多了,不知道该怎么打高端局了吧。
    尤其李翊,一日之间,连战两场。
    其用兵之急促,实韩忠用兵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
    公孙度蹙起眉头,沉吟许久,慨叹道:
    “不想李子玉用兵竟有如神助!”
    众人问公孙度现在该怎么办,要不要放弃襄平,暂时往高句骊人那里去避祸?
    这是一个务实的建议,只要他们毁了襄平城,逃到高句骊那里去。
    李翊此战就是徒劳无功了。
    毕竟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李翊不可能再继续深入去高句骊了。
    公孙度考虑许久,最终还是叹了口气:
    “吾自起兵以来,东征高句骊,西征乌桓人,威震海内外。”
    “辽东之民,无不畏我。”
    “今若弃襄平,而走高句骊。”
    “孤难道不会被辽民耻笑吗?”
    公孙度到底是放不下当了这么多年“东北王”的自尊心。
    还是决定坚守襄平,跟李翊拼一拼消耗。
    于是下令死守城池,闭门坚守不出。
    李翊乃命大军将襄平城围住。
    由于兵少,李翊担心围不死,让公孙度侥幸逃脱。
    遂命人在城外,四面挖壕沟。
    如此一来,城内之人便不容易逃走了。
    大军便这样围了襄平城一月之久。
    时值春末夏初,天降大雨。
    一连下了半个月,辽水暴涨,平地数尺。
    竟将整个中辽郡都给淹没了。
    于是征辽兵皆心中生惧,唯恐没于大水之中。
    众皆行坐不安,遂纷纷入帐,告李翊道:
    “如今雨水不住,营中泥泞不堪。”
    “不妨将大营迁至高处,好避洪水。”
    李翊大怒,叱道:
    “捉公孙度只在旦夕,如若移营,敌军便有了防备。”
    “我大军一月努力,尽付东流矣!”
    “如有再有言移营者,立斩!”
    众人只得喏喏而退。
    李翊为防止众人继续抱怨,便亲自将自己的帅帐移到低处。
    与将士们同吃同住。
    由于地面潮湿,李翊的鞋子里尽是泥水。
    众兵士感念李翊之德,遂纷纷不再抱怨。
    是日,麋竺运粮船至。
    李翊忙问麋竺道:
    “向者别驾运粮至辽东属国时,来去两月。”
    “今日我大军行至更远处,别驾如何不过一月有余,便将军粮送到?”
    麋竺乃解释道:
    “只因会逢霖潦,大水平地数尺。”
    “我运粮船队无须登陆,直从辽河口入,便能行至襄平城下。”
    众人听罢,无不惊叹。
    难怪麋竺的船队这次如此之快,原来他们连着陆都不需要了,直接便将船队给驶进内陆了。
    这辽东的气候,可真令人感慨。
    就连李翊心中也在暗忖,
第235章 观李翊用兵,虚实相生,奇正相合,颇得孙吴之法-->>(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