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袁术确实出兵之后,果断下令大军南下。
    想要趁乱袭取徐州北部诸郡。
    袁军刚刚在青州击败田楷,士气正是高昂。
    一进入琅琊,便势如破竹,一连取下诸多县城。
    刘备到时,琅琊北部县城已大半沦陷。
    徐州诸将无不愤慨,纷纷请战,希望收复琅琊北部县城。
    刘晔献策道:
    “今袁军方于青州大胜,士气正旺。”
    “不妨先坚守琅琊,待其心气耗尽,然后方可还击。”
    李翊也表示:
    “我已遣太史慈、徐盛两位将军绕袭袁军后路,袭其粮道。”
    “只要他二位功成,袁军必然大乱。”
    “到那个时候,我军才可进兵。”
    刘备从其言,命令琅琊各县关口守将皆不得出战,全部收缩至城内,据守不战。
    这时,老刘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便起积极作用了。
    琅琊北部县城沦陷,刘备面色平静,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但私下里,刘备还是单独找到了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军师,备窃闻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
    “琅琊刚刚收复,人心浮动,若是迟迟不进兵,备只恐当地百姓真的投了袁谭。”
    “况子义、文向那边走得是海路。”
    “海路不比水路稳健,风浪甚大,容易迷失航线。”
    “万一出什么差池,只恐延误军机。”
    刘备虽然没出过海,但他知道,出海非常容易受天气影响。
    稍有意外,就可能耽误时间。
    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准时准点,容不得差池。
    “主公勿忧。”
    李翊耐心宽慰刘备,他知道这些天老刘坚守不战的策略,是顶着很大压力的。
    外有百姓疑虑,内有诸将忿忿不平。
    虽然坚守的策略是他献的,但压力却要由老刘这个拍案定夺的主公承受。
    这也是谋士与主公的最大区别。
    “太史子义身为东莱人,年少时经常往来辽东与江东,不知出海过多少次了。”
    “这徐州自青州的航线,他已是轻车熟路,定然不会迷失。”
    “况子义乃使命必达之人,今领重任,岂会辜负?”
    刘备颔首,选择相信李翊,相信太史慈一定不会辜负他们君臣的信任。
    又过十日。
    四十艘战船组成舰队,正沿着海岸线顺风北航。
    大旗在舰船上迎着海风飘扬,“太史”二字直欲破旗而出。
    太史慈按立船头,与徐盛并肩,目光斜望着陆地方向。
    “这条路我熟悉,再往前便是乐安国。”
    “只要从这条道上去,便能直接绕袭袁军后路。”
    太史慈用手指了指前方,脸上浮现坚毅之色。
    “亏得有子义,否则我等不知还要走几日的路程。”
    徐盛发出一声慨叹,在太史慈的指引下,舰队完全没有迷失方向。
    一路顺利北上,成功绕到了乐安国。
    “到了!”
    太史慈顺着日落方向,向着海岸线再三确认,眼神渐渐明亮起来。
    “乐安到了,可以着陆了!”
    ……
    今晚还有一更,兄弟们千万别错过!另外再次感谢“灵犀却难长久”和“英白拉多贝利亚”两位大哥的大额打赏,感谢你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