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人。”杨难敌见他面露疑惑之色,笑着解释道:“原本我家大人让我带三千骑兵过来,我估计杯水车薪,就把周围能联络的弟兄拉过来了,有些人连汉话都不会说,但打仗可是一把好手,明公可不要嫌弃。”
此言一出,不仅是刘羡,就连李盛等幕僚们也喜上眉梢,对于当下的刘羡军而言,六千人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且听杨难敌的意思,这些人都是经历过战场厮杀的。
杨难敌当即为刘羡引荐他的这些羌氐朋友,正如他所言,这里面许多人都不会说汉话。一问缘由,原来这些年杨茂搜在仇池招兵买马,不只是吸纳关陇的流民,还吸纳了许多河湟的羌氐。
这真是引起了刘羡的好奇,因为河湟的羌氐不同于那些朝廷管辖下的羌氐,朝廷管辖下的羌氐,除了没有实现编户齐民以外,与汉人的习俗已经差距不大了。而河湟的羌氐则是化外之民,在穷山恶水中艰难求生,却也练就了一身蛮横本领,双方泾渭分明。无缘无故,这些河湟羌氐怎么会加入仇池呢?
刘羡在安排好这些援军的住宿以后,邀请杨难敌等首领一起入营,在路上忍不住抛出了这个疑问。杨难敌挠着头苦笑说:“明公,也不瞒你,现在是天下大乱,也不只是朝廷才乱啊!”
原来,是去年有一支鲜卑人势力强势崛起,他们从阴山而来,在和凉州刺史张轨协商之后,获得了上陇的许可,就迁徙到河湟地带去了,继而在当地定居筑城。当地的那些羌氐们,皆不能抵挡,于是被迫纷纷南下,白白便宜了仇池国。
“竟有这等事?那鲜卑人是何部落?可有称呼?”刘羡感到非常新奇,阴山那是拓跋鲜卑的地盘,难道是拓跋鲜卑打到河湟来了?
“他们称呼不定,一会儿说自己是慕容部,一会儿说自己是吐谷浑部,到底是个什么部落,大家也搞不清楚。不过他们人马极多,听别人说,怎么也有五六万人。”
慕容部这个名字,刘羡听起来有些熟悉,沉思片刻后,终于记起来,这好像是辽东的一个大部落啊!早年秃发树机能叛乱的时候,辽东亦有慕容涉归叛乱,不过很快就又向朝廷投降了。莫非这就是他的后代吗?可一个原在辽东的部落,怎么迁徙到河湟来?这中间的距离恐怕已经不止数千里,而要有上万里了吧!
不过这和自己无关,当务之急,还是要准备好接下来的战事。
杨难敌显然也关心刘羡这边的战事,此次他们仇池国虽然站在了刘羡这一边,可也不是平白无故的。如今天下大乱,正是各方势力割据扩张的大好时机,仇池国想要借此机会,真正衡量一番关西各方的势力,然后从中为自己谋取实利。
从这个角度来说,仇池国之所以选择押注刘羡,动机并不单纯。一来是因为刘羡有极好的信誉,和他合作很难吃亏;二来是因为仇池国势力仍然太小,虽然能作为独立的一方势力割据,可由于地处偏远,势单力孤,始终无法被其余势力所看重;三来则是杨难敌认为刘羡有较高的潜力与上限,或许的确能够成就大业;四来才是因为,双方祖上有一些因缘在,说来也算是故交。
但这一切的基石,都是建立在刘羡能够成功的前提下。杨难敌也是想借此机会,好好地打量下刘羡身边的势力,对其做一个整体性的评估。若是能成事的概率大,他自然愿意襄助到底,可若是不能成事,他也不介意掉头就跑,毕竟这六千人,对仇池国也是非常宝贵的。至于会对刘羡产生多大的坏影响,也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故而在加入没多久,杨难敌就对刘羡提要求道:“怀冲,我这次过来,由于路途遥远,赶得比较着急。除了一些必要的军械外,并没带多少粮秣……”言下之意,是希望刘羡帮忙解决他麾下的口粮问题。
这也是他目前来说,最关注的问题。毕竟乱世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粮秣。别的没了可以另想办法,没粮秣就只能饿死。如今刘羡打算一口气迁移二十余万人,其中耗费的粮秣,自是惊人。杨难敌自然要借此机会,探一个底,毕竟事后若是断了粮,第一个受牵连的就是仇池。
刘羡闻弦歌而知雅意,在征北军司的支援下,如今他最不担忧的就是粮秣,故而毫不介怀地说道:“请左贤王放心,诸位既
第二十二章 杨难敌抵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