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后,反馈而来的庞大权势,得到满足和补充。
    他只会为内斗拉扯造成的损耗感到伤心和无力,
    只会为那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弥补损失的结果,感到格外的厌恶。
    他从来都没有为当上三公之一的大司空开心过!
    而同样厌恶官场的王充,则是选择了急流勇退,独善其身。
    “王充也有报效国家的想法,只是他跟你没有缘分,退的时间也早些,这才没有被抓交替!”
    何博为此笑着说道。
    王景又是一叹,转而看着逐渐远去的车马说,“不知道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大汉会是什么样子。”
    变得更好?
    还是变得更差?
    想起死鬼们四处游荡,收集而来的八方讯息,王景和大汉先帝们,都有些倾向于后者。
    再贤明的君主,
    再有能力的臣子,
    也没办法阻挡岁月汇聚而成的洪流。
    当今天子继承了祖宗传下的皇位,也继承了祖宗传下的问题。
    他做不到像明帝那样,依靠父亲遗留下的威望,以及个人严谨超群的性格与能力,约束放荡的群臣世家,
    也做不到像武帝那样,具有天然的霸道和冲劲,无视先前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整个国家。
    他只能像章帝、和帝一样,
    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以期待慢慢的更换百年老船上的配件,达到“换得多了,便成就一艘新船”的目标。
    为此,
    他对于吏治十分关注,
    在教育方面,也投入了远超前人的精力。
    他把很多东西放在了未来。
    阴间的死鬼们对此评价道:
    “想法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问题的根源,本就在于人心。”
    “将人心梳理通畅,让官吏从怠政变得敢于作为,国家的确会跟着好起来。”
    治国先治吏,
    这是王朝建立以来,固有的道理。
    只是不愿意另起炉灶,很多东西便要花费时间才能达到。
    可皇帝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吗?
    他的后继者就会按照他的想法,在划定的道路上继续耕耘下去吗?
    对此,
    上帝直接不管,只是对王景说道:
    “不如看一看西海的风景。”
    “那里也是诸夏的土地,那里能够繁荣美好,也是能够令先人感到快慰的。”
    王景想起自打宋国发扬嬴秦传统,宣称要统一天下所有的“度量衡”,对格物之道进行规范,树立标准后,鬼神对其显露出的热情和期待,忍不住开口问道,“西海繁荣而中原迟滞,难道天命真的要偏移去西方吗?”
    何博仍旧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摆着手说,“竞争上岗,难道不好吗?”
    诸夏如今有这么多土地,分化出了这么多国家,
    总不能一直都让中原独美吧?
    何况分封诸侯,使之去蛮荒之地开拓疆域,本就存在诸侯势大、天子势微的隐患。
    但这样的政策,还是得到了周天子的推行。
    总不能周天子都能接受的事,
    汉天子不能接受吧?
    “国无外患,多有灭亡的危险。”
    “现在有地方跟中原抢夺天命,也能给那些家伙带去一些紧迫感,催着他们变动起陈旧的制度来。”
    卷嘛,
    对国与国的关系来说,
    卷一卷,还能更健康。
    要是大家都躺在地上,比谁烂得慢一点,晚一点,
    那人间也就没有未来了。
    王景听了,也默认这番道理。
    只是一切还没有定论,
    死鬼们还要继续观望。
    万一汉帝刘保能够长寿,并在长久的执政中,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坚定的推行“裁旧换新”的政策,使得中原风气大为改善呢?
    万一西海后面的宋帝,也像今汉一样,有多生疾病,多有早逝者,以至于国势停滞,大好江山遭受腐蚀呢?
    这些假设,
    不说眼下和未来,
    在史书上也是存有先例的。
    可能这便是鬼神喜欢游荡人间的理由吧。
    毕竟历史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给后人开个玩笑,引发些意料之外的动静。
    ……
    “当世英才,尽入我彀中!”
    当四方擅长实务,具有经世致用之能的人才,多汇聚于西海时,
    宋帝赵承业站在城楼,眺望着殿前广场上争辩讨论、学习记录的学者与官员,忍不住抚摸着胡须,露出得意的笑容。
    由于父亲长寿,
    赵承业继位时,已然年过四十,是孙儿都满地跑的年纪。
    而有着扫荡西海,澄清万里的先帝在前,
    赵承业这位后继之君,再想做出一番开疆拓土上的功业,也着实艰难。
    毕竟前人将能打下来的,已经收入了八成,剩下的玉壁等地,多倚仗地势,只要一打起,便会引发一场极为艰难的拉锯战。
    西海还需要休养生息,不能轻易陷入一场战争泥潭中。
    可赵承业这般年纪,这般地位,如何能忍受自己的无为呢?
    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
    他必须做点什么,来得到后人的怀念与供奉。
    
第581年:天命流转-->>(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