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0章:永和不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没有再纠结这个沉重话题。

    而之后的一段日子,

    他也没空再去抱怨自己的“无能”了。

    因为宋国的使者,再次来到了中原,并对皇帝提出了新的要求。

    “宋国邀请中原的学者,前往西海与新夏、泰西等地之人,交流格物之学……”

    “大司空,此事你怎么看?”

    朝堂之上,

    皇帝将宋国的国书发放给三公和六曹尚书,让他们议论这件事情,并着重点名了当世的格物大家、大汉的大司空、水利大师、研发了活字印刷术以及地动仪的张衡。

    张衡没有当即作答,只接过复录的国书,细细观看了起来。

    其上内容,

    是宋国皇帝广邀诸夏同族,以及罗马这个被秦、汉相继赠送“有类于我”的半个亲族,前往西海,汇聚于安都城中,效仿当年秦、夏、汉三国共编典籍,并统一度量衡的先例,将格物之学真正的确立起来——

    中原的汉朝,

    格物之学虽有王景、王充、张衡相继传承,

    但终究多依赖于个人的力量,

    学宫中培养的弟子,碍于长久的独尊儒术,碍于那些已经凭借经学,获得了太多利益的“先富者”,迟迟无法形成一个类似儒、墨那样,有力团结、传承有序的学派。

    但西海不同。

    西海水土多有贫瘠之处,偏偏疆域广阔,又位于丝路重要地带,

    因此其国对于提高交流效率的办法,向来是十分重视的。

    这使得西秦之时,西海在数算、天文、匠造等等方面,都有超出其他地区的迹象。

    加上秦国没有独尊儒术,

    被赶出中原,换家西海后,也对“独尊法家”进行了反思,

    是以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只求经世济用就好。

    在西秦覆灭之前,

    西海便涌现出众多,承载了相关知识的书册。

    还因为邻近的泰西罗马,治下征服的原有族群,也多用较为抽象的符号文字,

    所以西秦的学者在吸收了其中精华之后,还创造了具有十足“夷风”,但着实好用好记的特殊数字,进一步便利了西海学者在数算、匠造上的研究。

    虽然动乱之时,让这样的研究被迫中断,

    但宋国建立后,开国的太祖武皇帝赵裕又帮助其重新延续了起来。

    用这位的话来说,

    包含数算、天文等等实用之物的格物学,不仅有利于治国益民,还能够帮助西海取得“天命”。

    毕竟天命也是源于人心的东西,

    跟谶纬一样看不见摸不着,

    很多时候,只要说服了别人,获得了认可,就可以宣称自己拥有了“天命”。

    总的来说,跟辩经没什么差别。

    不过,

    在辩论儒家经典这件事上,

    西海学者肯定比不上吃这碗饭二百多年的中原同行,

    也略逊于承平多年,能潜心钻研其中奥妙的新夏亲友,

    所以……

    “就让他们辩他们的,我们辩我们的!”

    “不跟他们说儒家的玩意,用实打实的格物跟他们摆阵仗,攻击他们的薄弱处!”

    宋太祖当时,只挥着手,对自己麾下的一众智囊文臣、谋士学者说道。

    “西帝问鼎之心不死,果真是嬴秦之后。”

    看罢,张衡直接下了定论。

    虽然“问鼎”的是楚国,但最终覆灭了周室的,还是秦国。

    这两家还世代联姻,并排坐“我蛮夷也”的桌子,因此不必过于较真。

    张衡忽然想起南边的越国。

    那才叫真的“秦楚结晶”。

    皇帝心里也跟着想起,

    明帝时期那位上蹿下跳,光谋反就计划了几次的广陵王刘荆。

    只能说强强联合,

    串出来宋国赵氏,着实给汉家带来了烦恼。

    “不如先与之辩论比较一番。”

    “试探西海在这方面的能力。”

    大汉从和帝时,有了扶持格物之学的倾向。

    邓太后之时,设立学宫,有了相应的教育体系。

    及至当今天子,

    更通过考试选拔,促其更加发展。

    哪怕规模在短暂的数十年间,未曾壮大为显赫学派,

    但集合其中精华,倒也不怕宋国这次带过来的几位学者。

    张衡可还活着呢!

    “那就依卿所奏!”

    皇帝挥了挥手,同意了张衡的话。

    他还揉了下自己的眉心,觉得大汉的外患又多了一个。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