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3章:阎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而在阳世,

    装满鲍鱼的车架返回了洛阳。

    阎皇后效仿先人经验,以“皇帝病重,召见大臣以托付后事”为理由,将朝臣聚集到宫中。

    然后,

    那些不听话的便被她提前安排的刀斧手杀掉了。

    趁着这股威风,

    她当夜便从洛阳的宗室子弟中,选择了最为年幼的刘懿为继君,开始了自己的临朝称制时代。

    刘懿,

    是章帝之孙,济北慧王刘寿之子。

    按说辈分,当是大行皇帝的堂弟。

    不过,

    这位的年纪实在幼小,刚满七岁而已,性情也只能算老实本分,没有显露出额外的才能。

    阎氏看中了他“柔弱可欺”这点,这才选立他做新君。

    而等到刘懿登基,阎氏掌权后,

    后者这才松了口气,从权力的诱惑中回过神来,生出了些弥补先帝刘祜的心思。

    无论如何,

    要没有这个男人,她还当不上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呢!

    毕竟阎氏只是大汉的小士族,

    而今汉天子的皇后,在之前基本只出于阴、窦、邓等开国功臣之家,属于小圈子内不断联姻。

    阎氏得以入选后宫,并成为皇后,

    除了她实在貌美,引得皇帝宠爱之外,内里也有邓绥削弱世家,巩固皇统根基之意。

    只能说,

    邓太后生前,连“外戚”都为刘祜安排好了,想要利用阎氏的低微,减轻刘祜集权壮威的阻力。

    奈何后人实在不争气。

    刘祜不仅没有利用好这一点,还把威权分得到处都是,着实败家败到了根本。

    但阎氏也着实感激刘祜。

    所以,

    阎太后圣心独断,为掌权后没做过多少好事的刘祜,定下了“安”的谥号。

    好和不争曰安,

    兆民宁赖曰安,

    宽容平和曰安,

    修己宁民曰安……

    总而言之,

    有文化的臣子在得知阎氏的选择后,一时都有些分不清,她是真心维护先帝,还是暗中讽刺他了。

    若是后者……

    嗯,

    倒着看的话,

    的确很符合先帝的所作所为。

    考虑到阎太后此时正志得意满,耿直忠诚的臣子,要么被她镇杀,要么被逼得称病隐居,躲避朝堂,

    他们也没有出言提醒,只紧紧绷住了脸,不敢露出一丝笑声。

    而阎太后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将自己“善妒”的本性发扬光大,对着朝堂展开了大清洗——

    受害者,

    主要是先帝同样信任宠爱的耿氏、宋氏、王氏,还有宫中的宦官们。

    她并不是为了为国铲除奸邪,而是对阎太后来说,

    这些家伙,都是跟自己抢夺权力的对手。

    阎氏家族凭借自己,总算有了一飞冲天的机会,那自然是要朝着前汉的王氏、今汉的窦氏进步,怎么可以跟其他人分享荣光呢?

    杀掉,

    统统杀掉!

    对此,

    臣子们再次沉默起来。

    这位太后的做派,宦海沉浮了大半生的他们,还真有点看不明白。

    愚蠢?

    可她的确用召集同伙进宫宴饮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摔杯为号,将后者一网打尽,或流或诛了。

    贤明?

    在除掉耿氏等竞争对手后,阎太后并没有选拔其他有能力的臣子,只一味的提拔自家人,让阎家子弟畅享权臣的味道。

    怎么办?

    杨震生前耿耿于怀的“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之事,竟然被阎氏的一通操作给解决了……

    这会显露出他们这些臣子的无能吗?

    阳世的大臣们因此沉默,

    阴间的死鬼们也因此沉默。

    谁也不知道操作超出常人想象的阎太后,会在之后做出什么事来。

    不过,

    何博对此倒没怎么关注。

    他更喜欢去偷窥仍在牢狱之中的宋使。

    这位使者能够从西海一路走到中原,身体是很健壮的。

    所以被投入大牢将近一年,

    同居的蜚蠊、老鼠都更新换代了,他还是一副颇有中气的模样。

    把对面长吁短叹的甘英衬托成了个萎靡的老者。

    “你现在承认天命会落到西海了吗?”

    拿着自己用牢房中较为坚韧的麦秆搓成的“长棍”,宋使透过栏杆缝隙,戳了戳正对着牢房墙壁写全新版本遗书的甘英——

    也许是杀的爽了,

    也许是脑子单纯的不够用,

    反正阎太后不仅忘记了去把西钟之下的前太子刘保斩草除根,也忘了解决他们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不说杀头,

    也不说释放,

    就一直关在牢里,定期为朝

第573章:阎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