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记在心里,又知道宋使的来意,便希望通过亲眼见证,来宣告其他地方,大汉的天命永不堕落。
    新夏这个最早开辟出来的诸夏分支早已服气了,
    后面的几个也都臣服在中央之国的权威之下,
    怎么西海改换了个朝代,还是一副嘴硬的样子?
    果不其然,
    宋使延续了西海的风格。
    他摇了摇头说,“烈火烹油,岂能长久?”
    大汉奢靡的风气,虽在邓太后的强压下,得到了些许的抑制。
    但总体上,贵人们仍旧歌舞不断。
    顶多从先前的光明正大,变成了关起家门自己欣赏。
    毕竟这是“万人之心”,岂能被邓绥一人之志给夺去?
    洛阳这里,就在邓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收敛的还比较好。
    可距离洛阳越远的地方,便做的愈发肆意。
    而长期奢靡带来的影响,自然是十分恶劣的。
    在被邓绥镇压之前,洛阳的贵人们便隐约有着“斗富”的趋势。
    谁让对高高在上的权贵们来说,钱财早已不足为奇,最珍贵的是自己的颜面呢!
    可一家之财富,终究有定数。
    何况按照贵人们“用之如泥沙”的做派,哪怕钱币多如东海之水,也迟早有用完的一天。
    所以,
    向下面的人索要钱财贿赂,也跟着成为了一种风气。
    王圣的两个女儿经常会以皇帝的名义,去往地方显摆自己的威风。
    所过之处,都要受到她们的盘剥索取,一旦令其不满,即便是郡守刺史那样的封疆大吏,也要丢失官位。
    她们甚至还放出风声,言说州郡之臣,可以用钱财来衡量左右。
    只要钱到位,
    这个曾被前汉宣帝宣称“共治天下”的高级官职,便能落到你的头上!
    而下面的官员被索取的多了,要么怒而挂印离去,离开这个腐朽的官场;要么顺滑的接受了这样的规矩,并会主动的,为自己的进步,寻求更多动力。
    且不说张衡在各地主持水利兴修时,遇见的各种蚊蝇,
    便说杨震在从关西来到洛阳的路上,便遇到了好几个以拜访之名,主动行贿的官吏,然后这位老夫子就有了“四知先生”的雅称。
    “可这样的称谓能够得到流传,岂不证实大汉此时的贿赂成风吗?”
    “人人都知道杨震的‘四知’,可除了称赞他的高风亮节之外,有对此进行反思纠正吗?”
    宋使震声说道,“上下要钱财进行贿赂,可钱财最终又从何而来呢?”
    无非是从农田上来,从织机上来!
    而贵人们是不会触碰这种东西的,只有百姓才需要日夜与之为伍。
    “也不知道生灵为之留下的血泪,能不能填的满肉食者的欲壑。”
    甘英听了,笑容渐渐散去,低着头喝起了闷酒。
    他这些年出使域外,对国中的风气,并不是很熟悉。
    跟着老上司班超驻守西域的时候,那里的风沙更是吹的苦涩,让他们没有奢靡的条件。
    把西域的小国都榨干了,
    也比不上中原的繁华啊!
    那里一万来人便可以占据一处城邦,组建一个国家的!
    因此,
    在结束了最后的出使,回到洛阳家中长居后,甘英对大汉此时的许多流行,也茫然起来。
    作为一名大汉本地人,
    除却宋使指出来的问题外,他更加清楚,这样的情况传达到底层,会导致什么事情发生:
    百姓从来不会做那安安饿殍。
    安顺一些的,会在喘不过气后,选择放弃自己的田宅,投入当地豪强的庄园中。
    无论如何,
    豪强世代在当地繁衍,对脚下的土地自有一片情怀。
    他们自然希望自家所居之地,能够得到安宁,连带着也施舍给土地上那如同蝼蚁般的百姓,一些喘息存活的机会。
    而狂暴一些的,便会走上陈胜吴广的道路。
    这如何让甘英不觉得郁闷?
    他在西海停留过不短的时日,与赵裕的关系,也让甘英足以夸耀一句:
    “宋国是在我的见证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
    甘英对此时宋国的情况,倒是比自己的家乡要熟悉不少。
    国朝初立,
    上下一心,
    纯质朴素……
    那是真的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相较之下,
    在皇帝刘祜彻底掌权后,带头释放出压抑多年本性,痛快享受一切,乃至于连天子名器都任由他人分润的大汉,便有些衰败的架势了。
    这位君主对待国家,时常斤斤计较。
    
第571章:宋使论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