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所以,
    当前段时日,匡衡的儿子醉酒杀人被捕入狱,匡衡心知在王凤的排挤打压下,他这个失权的丞相,无法轻易救出自己的儿子,甚至还有受到牵连。
    为了保住儿子和位子,
    匡衡直接摘了帽子,脱掉鞋子,跑到皇帝面前请罪,哭诉自己这个父亲的失职。
    皇帝被他哭的烦心,便下旨将这件事轻轻揭过。
    这是匡衡今日还能安坐朝堂,给王凤添堵的缘故。
    但现在……
    唉!
    匡衡在心中大叹一声,然后对皇帝叩首起来,“这是臣的罪过!”
    “臣当居家反省,以求平息上天的怒火。”
    要知道,
    在大汉朝虽有“天人感应”的说法,企图用飘渺的天意,来约束庞大恐怖的皇权,
    但老刘家向来是不走寻常路的。
    哼,
    想约束朕?
    也不看看朕传承自太祖的灵活身段!
    何况儒家本就是武帝捧出来,用于对抗当时黄老之学的,又岂能给自己挖坑,自缚手脚?
    所以,
    早在武帝时期,
    皇帝就来了一手“借力打力”:
    既然上天通过灾祸来警示朝廷施政有误,
    那朝堂衮衮诸公又怎么会没有干系?
    而大臣替君主接受惩罚,难道不是应有之理,符合儒家的忠义之说?
    总而言之,
    朕这个天子是不会退的,也不能退的!
    辅佐朕的大臣最好自觉一点,发挥一下臣子的本分!
    遵循这样的旧制,
    每当有人指责天降灾祸,是朝廷无道时,大汉就要献祭一个三公级别的高官,以彰显自己反省的诚意。
    其基本流程,便是高官先认错,再归家反省,若之后天灾平定,可随皇帝心思进行起复或者闲置。
    若之后天灾仍旧,那只能“自裁以谢天下”了。
    不过,
    匡衡可舍不得自杀,离开这花花世界,去往阴暗的冥土。
    他按照流程居家反思后,
    关中的水灾不仅没有平息,
    忧心忡忡的长安百姓,还传播起了“秋时将有大水”的言论。
    群臣都做好了上他家奔丧吃席的准备,却听说匡衡这个老东西,还厚着脸皮活在世上,甚至还因为久居不动,体型变得圆润了一点。
    这让他们纷纷感慨起“大儒不愧是大儒”。
    这般的气度,绝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王凤也更觉得这老家伙恶心了。
    好在没过多久,
    王凤终于摸到了匡衡的把柄,并令人将之揭露在了朝野面前——
    匡衡这个乐安侯,在朝廷为之划分封地时,明知官吏因记错了地名,而使其封地多出来了四百顷田地,却未上报朝廷,还理直气壮的向那些土地上的百姓收取田赋。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侵吞国家资产,以公肥私啊!
    这必须出重拳!
    于是,
    避开了儿子的牵连,
    撑住了天灾的压力,
    一心想要保住自己权位的匡衡,到底还是被免职归乡了。
    他在回家的路上,还愤愤的说道:
    “天下侵吞土地,圈占百姓为己用的,又不止我一家!”
    “我匡氏兴盛,这才多久?”
    “不过多拿了十八年的民赋罢了!”
    “那些世代的权贵,侵占的土地何止四百顷?私征的民赋又何止十八年!”
    “哼!”
    “别以为我不知道,那些官员为何要延缓赈济,任由灾民流散!”
    “不过是想趁着天灾,用低贱的价格夺取更多的土地,逼迫良民百姓卖身给他们的庄园做奴仆而已!”
    大汉的治理水平虽然随着皇帝的更迭,而呈现出同比例的下滑趋势,
    可底蕴终究还在,积累终究还在。
    中原的气候,也不像新夏那般酷暑难耐,一不小心就要热死人,逼得那里的百姓,只能选择在徬晚或者较为凉爽的春时出工服役。
    在大汉,
    压一压挤一挤,鞭子一抽命令一下,不论四季何时,都能抽调人手,去修缮水利。
    加上冥冥之中,自有鬼神调度,把握“磨练”力度的缘故,
    纵然水患不断,也不至于迟迟堵不住百姓哀嚎的嘴,将事情闹到荒疏朝政的皇帝面前。
    只是天灾易过,人心难通。
    那大片的,只要洪水一褪,便可以耕种的良田诱惑着贵人们。
    那四处奔跑、正为了一口吃食而祈求叩首的人口,也诱惑着贵人们。
    毕竟当今之世,
    大汉在册人口还不过六千万,
    却拥有着东至海东四郡,西拥西域都护府,北至长城,南跨南海的广阔国土。
    是以这人力资源,十分的珍贵。
    不管哪家的贵人,也喊不出后世那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话。
    朝廷也对治下民众,十分的重视。
    自秦朝以来,
    朝廷便多次派人下达乡里,行编户齐
第464章:洪水泛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