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然后层层加码,直到将民众压得受不了,揭竿而起。
    而在那个时候,君主还要反问民众,“为何不做安安饿殍?”
    唉!
    人的贪欲是无止无休的,
    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商鞅对此,虽然早有预感,但秦君嬴渠梁的表现,以及对秦国倾注的心血,都让他对“秦”充满了感情。
    他有些舍不得。
    他对自己的未来做了最坏的打算,却忍不住希望后来的秦君能够改良秦法,缓和人心中的怨气,延续嬴秦的宗庙。
    “要是看开了,那就不用管他。”
    “后世秦君不愿意做,自然有人替他做嘛!”
    “如果想不开,那就未雨绸缪起来!”
    “反正现在还早着呢!”
    何博也随口安慰他。
    商鞅听完,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色。
    庄周和惠施在旁边围观了儒法之争,后者不由得嗦牙根,“都惦记起千年之后的事了,想的可真多!”
    “我能够顾及后世百年,就已经很好了!”
    庄周摊手,“想的太多,烦恼就多。”
    “所以我懒得去想现世的事,只想沉浸在自己梦里。”
    “那你的妻和子呢?”
    庄周顿时改口,“那还是要照顾的。”
    自在逍遥,又不是舍弃人性。
    既然有了家人,自然要尽到相应的责任。
    最后,何博总结:
    “虽然各家自有论点,然而一天下之事,却是受到公认的。”
    “无论是统一疆土,还是统一人心。”
    “不统一,就要有更多的动乱。”
    “只是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是以国家为主,还是以个人为念;以结果为主,还是以过程为念,仍旧需要凭借后世所发生的事去论证。”
    说完,
    何博还笑了一声,“幸好杨朱不在,不然这场辩论,还要更加激烈!”
    杨朱,
    是道家的传人,
    但比起老子的“无为自然”,庄子的“逍遥洒脱”,他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
    所谓“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就是这位先贤的名言。
    而杨朱死的时候,还是魏文侯之时,
    何博当时在漳水里泡着,便跟这位先贤擦肩而过了。
    不过以对方的豁达,也早就说过“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话,想来是不在乎阴不阴间的。
    毕竟杨朱之所以
第128章:辩论(终)-->>(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