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断、被终止。
    春秋时的乡民,还有心情在耕作伐木时,唱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歌谣。
    当今之世的乡民,只是满怀怨愤的做着事情,即便再唱歌,也只会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种痛斥君主的歌谣了。
    凡是生者,在这样的乱世中,唯有被迫接受在痛苦中死去的结局。
    他以前的观点在当今之世得到了印证。
    所有人都在遭受这乱世的鞭打。
    卫鞅把鬼神送给他的那根绳子拿出来,当腰带捆在腰间。
    他的心里有些想法,但去深思的时候,又抓不住任何头绪了。
    他只能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多的东西,希望可以用更多时间,在脑海中勾勒出,对这个世界的完整印象。
    关于三晋,
    李悝留下的痕迹,
    卫鞅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于是他乘上船,开始渡过大河,去广阔的楚地,寻找吴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来的痕迹。
    虽然斯人已逝,
    但不论是爱还是恨,
    终究不会轻易散去。
    楚国的封君们,到现在仍旧会咬牙切齿的“怀念”吴起的恩德。
    那些接受了吴起操练,一时雄起的楚军,又对这位曾经的将军,又有何看法?
    还有,
    那些小民,又是怎样的评价?
    他们的话语,
    会成为卫鞅成长的资粮,让他有力量走的更远。
    ……
    秦国,
    秦君很失望。
    他对大臣们说道,“魏国受到赵韩联军进攻,竟然没有崩溃,实在是让人遗憾。”
    当魏武侯去世的消息,传到秦国的时候,秦君便有些蠢蠢欲动,希望可以趁机收复河西。
    结果还没等到秦军组建出发,魏国那边的消息又来了:
    公子瑩坐稳了君位,并且对赵国进行了反击。
    魏国的霸业虽然受损,
    但还不是一下子可以被推倒的。
    于是秦君只能按下自己内心的激动,再次蛰伏下去,静静等待时机到来。
    他向大臣叹息着“魏国怎么还没亡”的遗憾,然后又专注起秦国的事情。
    秦君说,“我之前收到消息,说当年派遣出使西方的人回来了一些。”
    “我已经让他们在其他地方等待接见了。”
    “十三年了……终于有了消息。”
    他想起自己曾经在涑水边对鬼神的承诺,不免有些感慨。
    这些年里,
    他每隔一年,就要派遣一部分人,去往遥远的西方。
    
第104章:日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