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贴于乡约亭。
    凡有司推行新政,必先咨问于此。】
    三策皆是来源于基层,倒是与前世现代中国的一些政策不谋而合。
    李彻笑了笑,继续看下去:
    【至若防贪黩,莫若使民能自护其利。
    凡胥吏下乡,须持印信公文;凡征调民力,当日结工钱。
    更许百姓联名举发贪吏,查实者擢举报人为乡官。
    如此,则墨吏如鼠入明堂,无所遁形。】
    【若见老农展颜,织妇舒眉,则维新之效可见矣。
    若但见衙署文书山积,而闾阎嗟怨不绝,虽周官复生,亦难为功......】
    李彻越看,眼睛越是发亮。
    张谦的角度与林清源截然不同,他完全是从底层百姓的视角出发。
    每一个对策都围绕着如何减轻民众负担、增加民众福祉、赋予民众力量来展开。
    这也正是李彻最欣赏他的地方。
    变法之事,最难的从来不在庙堂之上的高谈阔论,而在千村万户的切实感受。
    再完美的政策,若不能深入基层,被民众理解接受,反而被胥吏歪曲成为扰民害民的借口,那最终只会沦为暴政。
    张谦此文,字字句句都戳中了变法能否成功的关键,那就是民心。
    李彻看着张谦专注书写的侧影,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
    此人,可在朝堂历练几年,摸清基层运转的所有关窍后,便是未来主持全国变法的最佳人选!
    李彻没再什么,只是默默回到龙椅上,开始看今日的奏折。
    日头渐高,金色的阳光洒满宣政殿前的广场,将六百余张书案映照得一片明亮。
    随着时间流逝,大部分考生已搁笔沉思,进行最后的检查。
    当时辰一到,悠扬的编钟声在皇宫上空缓缓响起,宣告本次殿试结束。
    “时辰到——全体停笔——”
    怀恩那特有的清越嗓音随之响起。
    早已侍立一旁的内侍们立刻上前,将一份份墨迹已干的殿试考卷收走,小心翼翼地整理好,送往指定的阅卷之处。
    众学子纷纷起身,大多数人脸上都
第935章  殿试结束-->>(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