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95章 封爵大典(中四个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朝因此而落下‘大怂’的骂名,前世的李彻也跟风喷过宋朝。

    但当他自己做到这个位置上,才清楚当初赵匡胤这个决策,做得多么英明。

    武将掌权的危害,可比文臣掌权的危害要大多了。

    文臣掌权那叫乱政,武将掌权纯粹就是乱整!

    历史给的教训足够多了,像是董卓之流已经算得上是平和的武将造反了,仍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唐末的武将担任节度使,闹出的乱子更大,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

    他们凭借军权割据一方,无视中央命令。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如果仅仅是不听朝廷命令也就算了,关键是整个社会秩序都在崩溃。

    道德不存,没人去读书,兵强马壮才是王道,社会价值观退化到弱肉强食的原始时代。

    武将统治残暴,强夺枉杀成为常态,百姓生活艰难,社会矛盾激化。

    甚至到最后,那些军阀头子自己都发觉,不能再如此持续下去了,重文轻武的宋朝应运而生。

    有了前车之鉴,李彻自然不会效仿唐朝节度使制度,将奉军的虎狼之将分封出去,人事、军务、政务一把抓。

    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把大庆变成另一个大宋。

    如此一来,唯有平衡文武关系,先将文臣的地位提升上去才行。

    怀恩继续念道:“今擢十六伯爵,以彰经世之才:”

    “文贞伯,钱斌!”

    钱斌不在此地,但一众文官仍是倒吸一口凉气,眼中的羡慕溢于言表。

    ‘文’代表学识,‘贞’代表品行端方,这是对文臣品学兼优的极高评价,是文臣的最高追求之一。

    钱斌什么人啊,曾经不过是一个研究算学的无用之人,虽然当过皇子的算学老师,但在朝中毫无地位。

    结果和奉王出关闯荡几年,回来之后竟然成了伯爵,而且封号还是文臣的终极理想:文贞!

    这个封号有多顶,看看历史上得赐的名人就知道了。

    其实文贞就是文正,后来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讳被迫改名为‘文正’。

    在前世的历史中,第一个获得文贞谥号的文臣,乃是魏征!

    而且还是谥号,是死后才能得到的封号,钱斌现在就拿到了。

    唐朝还有三位文贞公,分别是陆象先、宋璟、张说,全部都是大佬级的文臣。

    到了宋朝,被赐谥号文贞、文正者,共有九人:李昉、王旦、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含金量足足的。

    由此可见,钱斌得封文贞伯,是多么大的一份荣誉了。

    由于文臣的功绩不像是武将,能够说清道明,一些人的功绩和奉国政策相关,还需要保密。

    所以,伯爵的宣读只有封号和名字,没有事迹。

    怀恩继续念道:“经世伯陶潜!”

    诸多文臣又是一惊,打心底开始泛酸水。

    又是一个顶级称号。

    经世,取‘经世致用’之意,表彰其能将学问用于治理国家实政。

    而陶潜乃是农学泰斗,其一生的努力便是将农学发展成经世之学,为百姓争取福祉。

    这封号和陶潜的志向对应,无疑是李彻对其功劳的最大肯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