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其率兵南撤返回淮南。”
    “渤海郡王不知,只见圣旨,故此才率军南下。”
    边咸的这套说辞,倒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官员们还是有些疑问,只是苦于时局困难,当下也不好得罪高骈,所以才纷纷忍下。
    “陛下,臣以为不妥!”
    杨公庆突然站了出来,这让衙门之中的官员纷纷警惕起来。
    尽管杨公庆有拥立之功,但他毕竟是北司宦官。
    若非北司的这群宦官,局面也不可能败坏成这个样子。
    “臣以为,高渤海虽然对先帝忠心耿耿,但毕竟先听从了三贼调遣,不可不防。”
    “陛下可令高渤海所部兵马驻跸少室山,少室山距离登封不过十数里,此部又为精骑,若是发生事情,也能立即赶到。”
    “待高渤海抵达,再召高渤海入登封也不迟。”
    杨公庆倒是没有提出什么阻碍的事情,要求高骈将兵马驻跸少室山,这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陛下,臣附议……”
    “陛下,杨枢密使所言有理。”
    眼见杨公庆提出的建议可取,群臣纷纷表示附议。
    李佾见状,当即颔首道:“既然如此,那便依照枢密使所言吧。”
    见李佾答应,杨公庆没有着急,只是恭敬回礼,接着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如今高渤海前来,贼军声援之势不下五万兵马,高渤海能否将其击退?”
    李佾询问三相,刘瞻见李佾能主动询问,不免宽慰回答:“陛下放心,高渤海麾下有兵马四万,足以击退三贼身后五万兵马。”
    “如此甚好。”李佾松了口气,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接着说什么。
    场面骤然安静下来,大臣们都眼观鼻、鼻观心。
    毕竟现在的朝廷没钱没粮,就东畿和神策军加张瑛麾下这不到三千人。
    得到高骈拥立后,朝廷起码能得到淮南和湖南等处的钱粮,若是能夺回洛阳,则可争取江南钱粮。
    至于眼下,没钱没粮,他们想做什么都不可行。
    因此安静不久后,路岩等人只能主动作揖告退。
    在他们走后,杨公庆也找上了张瑛:“汉王还没有消息传回吗?”
    “殿下自有安排,不必担心。”张瑛安抚起了杨公庆,甚至不忘提醒道:
    “枢密使勿要忘记,殿下尚有二十八万兵马,只要殿下出兵,不论是高千里还是三贼,亦或者是康承训,不过土鸡瓦犬罢了。”
    “某自是不会忘记汉王神威。”杨公庆连忙回应。
    张瑛见他如此,借机说道:“汝在军中还有多少钱粮?”
    “这……”杨公庆有些犹豫,但还是说道:“不少钱帛二十万贯。”
    闻言,张瑛不假思索道:“高骈若来,某不是对手。”
    “仅凭某麾下二百多弟兄,若是发生要事,恐难护卫你。”
    “趁此机会,你我调拨进奏院及汝家中家财,在这登封募兵两千,自今日开始操训。”
    “甲胄不足,可令随驾匠人打造,又或者从神策军中调拨甲胄。”
    “仅凭你麾下那两千人,真正遇到什么事情,恐难大用。”
    张瑛这话让杨公庆有些难堪,但他也知道张瑛说的是事实。
    尽管神策军的这群人看上去高大威猛,但实际上都是绣花枕头。
    这点从张瑛带三百汉军就敢冲击五百神策军,不到半盏茶便把五百神策军打崩就能看出来。
    “好,某调拨五万贯!”
    杨公庆十分不忍,但还是拨出了五万贯钱。
    张瑛见状满意,主动说道:“枢密使放心,殿下必然已经安排了后手,只是我们如今不在洛阳,长安的信鸽无法辨别方向来到登封,所以才没有消息。”
    “但愿如此吧……”杨公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随后便与张瑛说起了募兵的细节。
    只是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撤军到告成县南部的康承训,此刻正在陷入两难。
    “砰!!”
    告成县东南二十余里外,横亘箕山、熊山之间平原上的营地惹人注目,营地沿颍水而建,规模不小,营内除了有两万多诸镇官兵,还有随军的三万民夫。
    五万余人的营地,几乎要把此处平原占满,随时能切断登封南下的要道。
    当打砸声传来,营地中的气氛,简直可以说紧张到了极点。
    康承训牙帐四周,早已被李克用的鸦儿军包围,而鸦儿军外还有着河东、河阳、河中、宣武、淮南、感化等军兵马。
    各镇列校、队长都紧张的看向牙帐,同时防备的左右其他藩镇兵马。
    “直娘贼,这有圣旨还有玉玺的印迹,哪有作假的可能?!”
    “先帝原先就是齐枢密使等人拥立而成,如今如何会作假?!”
    牙帐内咆哮声不断,河中、河阳等镇的两名牙将正在发着脾气,而李克用则是与曾元裕站在康承训左右,手搭在刀柄上,随时准备发作。
    其余诸镇的牙将,此刻尽皆沉默,显然都不想掺和到洛阳的内斗中去。
    康承训坐在主位,面前摆放着两份圣旨,令他只觉得十分头疼。
    两份圣旨,单从表面看来,几乎看不出有任何区别,但其中内容却天差地别。
    这两份圣旨,分别是李佾、李侹所代表的两个朝廷派使者送来的。
    前者让自己驻跸告成,随时准备勤王,后者令康承训速速北上讨平李佾作乱。
    康承训当时犹豫再三,最后选择了带兵南撤二十里,以免有心向一方者,威胁登封。
    如今虽说后撤了,但军中的争闹还是不断。
    河阳、河中两镇的两名牙将都要求带兵北上讨平李佾,若非康承训让曾元裕麾下兵马拦住了他们,恐怕他们早就出营,杀向登封了。
    饶是如此,康承训也清楚,自己必须有个决断,毕竟墙头草始终是不受待见的。
    尽管他已经六十一岁,但人始终不会轻易放下权力,更别提他这种位高权重之人了。
    如今的他,早已错过了将李佾讨平的最佳时机。
    刘继隆在唐州驻有兵马,如果他要调兵北上,最多六七日就能抵达登封。
    高骈应该也能想到这点,所以高骈恐怕不会选择齐元简他们。
    只要能确定高骈支持李佾,那自己就能压服军中交好杨玄阶、杨复光的那些都将,北进拥立李佾了。
    “哔哔——”
    “谁吹的哨?!”
    忽的,哨声响起,康承训连忙起身,带着几分紧张质问。
    不过当他看去,只见所有都将都站了起来,此刻等将握刀防备左右。
    显然,这哨声不是有人提前安排好的,那就只剩一种可能了……
    这时,马蹄声在帐外响起,紧接着便有声音在外叫嚷。
    “南边有骑兵踪迹!!”
    “骑兵?”帐内众人面面相觑,都把目光投到了李克用身上。
    李克用皱眉:“某之骑兵,皆在营内。”
    见李克用这么说,个别都将也小心说道:“莫不是黄贼虚晃一枪,往这边杀来?”
    “不可能,黄贼即便杀来,也应该走郑州,如何会走许州?”
    “那是谁?”
    “直娘贼,派人去问清楚塘骑不就好了?!”
    在个别都将的提醒下,康承训看向李克用:“李郎,派出你麾下骑兵,看看南边是谁的骑兵!”
    “是!”李克用目光看向牙帐门口的康君立,康君立心领神会的走出牙帐。
    见李克用安排好,康承训重新坐回位置上,而帐内的都将们也都将手撤回,接二连三的坐下。
    不过即便他们坐下来,整个人也十分紧绷,似乎随时都准备动手。
    两刻钟很快过去,时间也从正午来到午后,帐内的气氛也渐渐变得有些躁动起来。
    好在马蹄声再次响起,而这次不等他们向外看去,便见康君立一脸紧张的走入帐内,连忙作揖:“南边发现汉中王麾下骑兵,数量不少于两千!”
    “你说什么?!”
    “怎么会来的这么快!”
    “直娘贼,都是有哪个狗鼠通风报信了!”
    康君立话音落下,帐内便骂了起来,但这些骂话之中,不少都透露着几分不安。
    李克用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也不免咽了下口水。
    当初被刘继隆摧枯拉朽打成残兵的记忆浮现,饶是自己如今已经独立领兵,但那份记忆还是令他感受到了窒息。
    “确定是汉中王刘牧之麾下的骑兵?”
    “没错!”
    康承训闻言便知道自己北上的时机来了,于是他立马看向李克用:
    “李郎,你派人询问刘牧之这支兵马要去向何处,如果是拥立太子,那我军便随从北上!”
    “是!”李克用果断应下,同时还看向了此前叫嚣要讨平李佾的河中、河阳都将。
    只见他们二人现在都闭上了嘴,毕竟谁也不知道刘继隆派来了多少兵马,说不定这两千骑兵只是先锋。
    如果刘继隆真的派兵前来,那李佾成为正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不少人纷纷向康承训表态。
    “使君,先帝在位时,册封魏王为太子,而后又册立为监国,加之先帝身体大病,监国何必动兵?”
    “末将以为,齐元简等人无非混淆视听,其罪当诛!”
    “末将附议!”
    “使君,眼下当速速北上,拥立太子!”
    “没错,三四十里路程,现在急行出发,还能赶在天黑前抵达!”
    “末将附议……”
    原本沉默中立的都将们,此刻先后表态,康承训反而成了需要安抚他们的人。
    “此事等南边传来消息再决定也不迟,不必紧张。”
    见康承训如此,众人也不再好催促,而汉军挺进的速度也远远超过众人预料。
    原本往返需要两刻钟的塘骑,只是出去不到半刻钟便返回了牙帐,同时带来了汉军的消息。
    “使君,汉中军领兵之人是山南东道节度使斛斯光,两千骑兵只是先锋,他们要北上登封,拥立太子!”
    康君立的话,让牙帐内无数都将将目光投向康承训,而康承训闻言也连忙拍案:“传令、三军拔营北上,向告成前进。”
    
第465章 天有二日-->>(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