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讨平龙脊山等处盗寇,但兵部侍郎路岩几番催促,王式只能离任徐州,往长安述职而去。
    “这路岩不知军略却能当上兵部侍郎,我看朝廷也不过如此。”
    都护府正堂内,曹茂脸上露出不屑,张昶等人更是咋舌。
    高进达看过进奏院送来的多份情报后,也十分认同曹茂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推测。
    “如果徐泗地区的匪患真的如王式所说的那么严重,那这路岩将他调离徐泗,无疑是一步臭棋。”
    “如今武宁军被降为徐泗团练,州兵及营兵不过四五千人,若是有盗寇作乱,恐怕难以御敌。”
    “徐泗地区若是丢失,那朝廷漕运被断,恐怕会震动天下……”
    高进达的推断没错,至少就刘继隆对历史上庞勋起义的了解来看,高进达的推断很正确。
    不过历史上的王式镇压武宁军过程,似乎与自己从情报上了解的不一样。
    刘继隆记得历史上王式可没用什么苦肉计,而是直接带着忠武军和义成军和武宁军镇压了。
    只是历史上王式是节制三镇兵马,讨平裘甫后再就任徐州,镇压武宁军。
    但如今情况却是王式被朝廷从安南直接调往徐州,而后镇压武宁军。
    两者看似差别不大,但前者时间充裕,王式更熟悉忠武军和义成军,而且忠武军和义成军也在平定裘甫之乱中得到锻炼,镇压武宁军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危险。
    相比较之下,后者属于直接调给王式,王式没有时间熟悉忠武、淮南两军,所以才用上了苦肉计。
    只能说王式确实有名将之才,能合理运用手中资源,针对局势做出不同的战术。
    这般想着,刘继隆将手中情报放下,不免询问道:“这路岩是什么来头?”
    “魏州冠氏县路家出身,算是魏州的大庶族,其父是昔年的中书舍人路群。”
    “此人昔年在淮南道时,曾在崔铉手下担任佐官,而后担任屯田员外郎,跟随崔铉平定裘甫之乱后,得以擢升为兵部侍郎。”
    曹茂对刘继隆询问做出解释,刘继隆听后颔首,而曹茂也继续说道:
    “不过此人在淮南道时,听闻尝有人向其贿赂,此人也是照单全收……”
    刘继隆闻言不免摇头,心道朝廷无能,天下有才之人那么多,结果庙堂上却大半无能之徒。
    那些被堵上门路的小庶族求官无门,加之地方衙门不断盘剥,恐怕很快就要揭竿而起了。
    只是不知道庞勋是否死在了王式手中,若是他没能同历史上那样幸运,恐怕唐末农民起义的大火还得靠别人点燃。
    如果无人点燃,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王仙芝、黄巢等人在历史上起事太晚,距离如今大概还有十几年时间。
    尽管十几年的时间能让陇右发展的更为强盛,可那时自己毕竟四十多岁了。
    倘若出了什么意外,那样的局面不是他想见到的。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堂外却出现了一名校尉,他走入院内便朝正堂作揖:
    “节帅,黠戛斯的使者来了,敢问是否现在接见?”
    “传他们进来吧!”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回应。
    上次得知黠戛斯来找自己后,他便回去翻了翻史书,这才大概了解了黠戛斯的情况。
    黠戛斯汗国的民族成分很复杂,有红发绿眼的白人,也有黑发黑眼、黑发棕眼的胡人。
    黠戛斯大汗的称号为“阿热”,其王室即以阿热为姓氏。
    王帐设在青山,部众三四十万,其组织架构都是模仿突厥和大唐,朝中有宰相七名、都督三名、职使十名,长史十五。
    除此之外,还有将军和达于的官职,名额不固定。
    此次前来拜访自己的,便是作为职使的合伊难支。
    以合伊难支的官职来说,陇右的外交地位,仅比大唐低一些,比鞑靼和契丹略高。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见到校尉离去,不多时便带着一行人走入正堂院中。
    这行人共十余人,领头之人学着汉人穿搭,外貌和发色也与汉人没有太大区别。
    相比较他,他后面那群人就颇有几分牛鬼蛇神的模样了。
    红发绿眼、棕发蓝眼的各类白人站在队伍中,显得格外突兀。
    这群人个头不高,也就五尺(155cm)左右,比起雄壮的陇右兵卒来说,可以说是十分瘦弱。
    这并不奇怪,毕竟清代以前,汉人都素以雄壮著称,到了元代,依旧被欧洲人称呼为“巨人国”。
    哪怕到了清末,北方汉人的身高也是稳压不少欧洲国家,这点从各国募兵的身高标准就能看出。
    刘继隆估计这群白人应该是昔年东迁的北欧蛮人,只不过还没南下抵达中原,就被漠北的游牧民族击败并融合了。
    “黠戛斯国职使合伊难支,见过刘节帅!”
    在刘继隆思考黠戛斯汗国内白人来源时,字正腔圆的河洛音便突然在他耳边响了起来。
    刘继隆闻声看去,果然瞧见了那汉人穿搭的中年胖子正在朝自己作揖行礼。
    “赐座……”
    反应过来后,刘继隆颔首示意,并不觉得奇怪。
    在他的示意下,合伊难
第321章 黠戛斯来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