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二十八章 非遗里的中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邀请更多手艺人担任讲师,培养更多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同时,他们还计划与苏州的高校合作,设立传统工艺设计专业,将“苏州记忆”项目作为实践基地,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工艺。

    江南的春天渐渐深了,“古艺新境”庭院里的玉兰花完全绽放了,洁白的花瓣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联合团队的设计师们正在对“工艺融合”系列和“古艺新生”系列产品进行最后的优化,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

    徐佳莹的《苏州古艺: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书稿也已经完成,正在联系出版社。

    “工艺青苗计划”的第二期培训也即将开班,已经有上百位年轻人报名申请。

    王丽站在庭院里,看着眼前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心中满是骄傲和感慨。

    她想起当初投资“苏州记忆”项目时的犹豫,现在看来,那真是她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她参与到了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中,为传统工艺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邢梦洁抱着呆胶布,看着院子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学员,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呆胶布已经成了“古艺新境”的明星,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和它合影,它也总是温顺地配合着,仿佛知道自己是在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做贡献。

    周慧看着自己和团队的设计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

    她计划将“苏州记忆”的模式带回乌镇,结合乌镇的水乡文化,打造属于乌镇的非遗文创品牌,让更多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徐佳莹和苏木并肩站在玉兰树下,看着庭院里的一切,相视而笑。

    姨婆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他们身边,看着满院的年轻人,看着那些蕴含着传统工艺精髓的产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这些老手艺不会再消失了,它们

第九百二十八章 非遗里的中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