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30、左右朝中大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定,需要慢慢的铺垫,寻找机会。

    关中秋收结束。

    皇帝因为岁数小,没有出巡,只是派了兵部侍郎、次辅谢安代替皇帝出巡。

    秋收结束之后,老百姓并没有闲下来。

    反而是涌进了各种工坊,缴纳了秋税之后,就一头扎进了工坊做工。

    现在整个关中遍地工坊。

    当年为了发挥关中潜力,按照顾道的建议,朝廷把铁甲和一些简单的军工,转移到了民间。

    经过几年发展,不但形成了固定模式,培养了大批的手艺人。

    甚至形成村落扎堆的现象。

    比这个村子,全村都是制作扎甲的,家家户户男的钻孔,女的编制。

    另外一个村子,可能全都是做针线的。

    军中的鞋子,衣服,这些订单兵部都是给他们。

    转过弯一个村子,就发现全村都是做弩箭的,一样是来料加工。

    全镇烧砖的,全村织布的,全村做木匠,甚至还有全村去京城做豆腐的。

    农忙的时候种地,不忙的时候务工,这两年观众的徭役基本上就没征发过。

    因为朝廷算过账,把关中的老百姓去做徭役,不但赔钱还耽误事。

    这天下就跟填不满的需求,关中产出多少东西,都能被商贾转运出去。

    所以不如让他们交钱代替徭役。

    谢安出巡刚回来,平安县的知县就上了一份奏折,请求扩建京城,产业转移。

    简单一句话,京城太拥挤了。

    闹刺客那天被顾道训斥,平安县知县,就开始研究京城的交通。

    这一研究才发现,错峰运输,全城协调指挥交通,也只能缓解眼前。

    按照京城现在的道路状况,以及人和货物增加的速度,不出两年,京城就会寸步难行。

    要么扩建京城,同时把京城那些货站、工坊、凡是人多的产业,全都搬出去。

    奏折引起了袁琮和太后的重视,两个人都拿不准,毕竟城市规划这一块都不太懂。

    他们就喊来了四位尚书,还有工部侍郎萧由,询问大家的意见。

    尤其是顾云璋和萧由。

    “臣修过黄河,疏浚过关中,但是京城的规划和修建,不是臣擅长的。”

    顾云璋说道。

    他现在是户部尚书,不想干涉工部的事情,讨不到好还容易惹人不高兴。

    所以他推脱了。

    三人的目光看向了萧由,最近几年工部的大工程,基本上都是他设计修建的。

    “太后、袁公,诸位大人,京城规划的事情,顾公应当是当时第一人,何不问问他?”

    萧由老老实实地回答。

    主打一个,我水平不行,但我知道谁行。

    “对啊,怎么把他给忘了,顾道每次盖房子,可都没少赚钱啊。”

    太后突然想起来。

    永阳坊、永平坊,哪一个不是他的规划和手段,还没回到京城又买了两个坊。

    听说因为这件事,这两个坊周围的地皮被大商人争相购买,价格接连

830、左右朝中大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