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钱。
而养鸡下蛋成为了农民们为数不多的可以应急的赚钱方式,卖鸡蛋的收入可以用来购买食盐、火柴、肥皂等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应对一些较小的人情支出。
因此,人们形象地将这种靠鸡下蛋卖钱支撑家庭经济的方式称为“鸡屁股经济”,也有人称之为“鸡屁股银行”。
副驾驶的何阳还在对着方言介绍:
“咱灵石产煤,县城周围好几个煤窑,不少老乡靠挖煤过日子,所以空气里总带着点煤味,您多担待。不过咱这儿的小米、红枣地道,回头让食堂给您尝尝,养胃。”
方言摆摆手,这有啥担待的……
汽车驶过一座石拱桥,桥下有条小河,河水结着薄冰,岸边的树枝光秃秃的,挂着些许霜花。
“桥那头就是县医院!”何阳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看去,一栋五层红砖楼格外显眼,旁边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应该是病房和办公区。
“何院长,”方言收回目光,切入正题,“这次肝炎试点的情况,萧主任在太原跟我提了两句,但具体细节我还不清楚。电报里说一切顺利,可我听说,好像有些不太顺畅的地方,您给我说说实际情况?”
何阳脸上的笑容淡了些,问道:
“方主任听谁说的?”
方言笑了笑说道:
“坐火车的时候,听到其他人说的。”
他也不说是谁,是什么内容,就让何阳自己讲。
何阳顿了顿,然后说道:
“方主任,实不相瞒,真要细说,确实有点小问题。”
“详细点。”方言说道。
何阳说道:
“药方子和药,都没问题,是真管用,县城周边几个试点公社,治好的病人不少。可问题也出在这儿……药不够分。”
“试点就覆盖了四个公社,名额有限,可周边介休、平遥过来求药的病人不少,还有些干部托关系要药,基层卫生院那边不好拒绝,导致真正符合试点条件的老乡,有时候得排队等药。”
“另外,”他压低声音,“咱基层的赤脚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辨证虽然有那个圆盘,但是有些医生还是没摸准病症就给病人发药,个别病人吃了没效果,还私下抱怨,说药方‘名不副实’,给推广添了点阻力。”
方言点点头,这和火车上听到的情况对上了。
他也没有表明态度,而是问道:
“药材的缺口有多大?辨证用药的问题,有没有想过解决办法?”
何阳摇摇头:
“缺口不好说,私底下的人来往我们也没办法统计。”
然后他顿了顿,说道:
“至于辨证的事儿,我想……应该可以让白同志多指导指导……”
这会儿他也摸不清方言到底是啥态度,只能硬着头皮说了。
方言还是没说话,露出思索的神色。
这会儿车已经到了县医院的门口。
何阳让司机往招待所开。
很快就到了一旁的平房边,这是一栋和医院主楼相连的平房,墙面刷着白石灰,门口挂着“灵石县医院招待所”的木牌。
何阳先下车拉开门:“方主任,到了,您一路辛苦,先歇歇,我让食堂准备午饭。”
“吃饭的时候咱们一块儿见见院里的干部。”
方言点点头,然后看了看周围,问道:
“诶,我们派过来的白晓春呢?”
何阳说道:
“噢,白医生昨天就去静升镇了,大概有十来公里的样子。”
方言恍然:
“哦,去那边去了……”
他对着何阳问道:
“诶,我记得静升镇,是不是还有个王家大院儿?”
何阳点头说道:
“是是是,方主任好记性,确实有个王家大院,是清代晋商王氏家族历时300多年修建的。”
方言记忆中,这个王家大院有点东西得。
王氏是明清时期的晋商大族,靠经商,主营盐、茶、票号发家,家族鼎盛时富可敌国,修建大院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王家大院总占地达25万平方米,由“红门堡”“高家崖”多个院落群组成,共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比故宫还多400余间,相当的不得了。
不过这会儿已经收归国有了,部分院落作为当地公社办公用房和粮仓,还有些分给了村民居住。
这时候李冲说道:
“王家大院?”
“我看过资料,这起王家是在明末清初发家的,满清能入主中原,这家出力不小,清初八大皇商之一,他们算是汉奸鼻祖了!王家大院每一块砖瓦上都沾满了佃农的血泪,一座座地基下镇压着数不清的冤魂。”
李冲说的八大皇商是指清朝时期的一批山西商人,他们因在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过程中为清军提供军需物资和支持,被顺治帝赐封为“皇商”。
当时八大皇商的具体成员包括: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
一旁的何阳笑着说道:
“他们是在明朝干走私的,如果以朝代来看,他们的确是汉奸,不过他们家后人也遭报应了,听说有后人就做了乞丐,也不知道现在还活着在不。”
说罢他看向方言:
“对了,不知道这位同志是?”
方言还没回答,李冲就说道:
“我们是方主任的警卫员。”
何阳竖起大拇指说道:
“能给方主任做警卫,觉悟是不一样啊……”
方言看着李冲义愤填膺的样子,又看了看何阳略显尴尬的笑容,抬手拍了拍李冲的胳膊,笑着打圆场:
“历史的事儿得辩证看,王家当年发家的路子有争议,但这大院的建筑确实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砖雕木雕石雕都是真手艺。”
他转头问何阳:“现在王家大院里还住着村民?公社办公也在那儿?”
何阳点点头,接过话茬:“是啊,红门堡那边住了十几户人家,高家崖一部分当了公社的粮仓,还有几间给静升镇的卫生院当了临时诊室,白医生这次去静升,就是在那边指导赤脚医生辨证用药,顺便给老乡看诊。”
“卫生院在大院里?”方言问道。
何阳点点头:
“主要是静升镇卫生院的房子太破,去年下大雨塌了两间,就临时借了大院的屋子用。王家以前也出过懂医的,据说祖上有个老中医,专门给族里人看病,只是那些方子早就没影了。”
接着他顿了顿,指了指一旁的大门:
“方主任,咱们进招待所吧?”
方言点点头,然后跟着何阳走进招待所。
这边规格比太原的情况又差了一些,房间是标准的两人间,靠墙摆着两张木板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床单,墙角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两把木椅,窗台上摆着一个搪瓷脸盆,倒是也算简单整洁。
何阳小跑着从前台把热水瓶放在桌上:
“方主任,您先洗漱休息,我去催催食堂,午饭大概半小时就好。院里的书记、院长都在,到时候给您详细汇报试点的事儿。”
方言点点头,送走何阳后,李冲还在念叨:
“那些皇商当年帮着清军打明军,害了多少人,他们的院子留着也没啥好的。”
方言坐在椅子上,看着小李,这小伙儿思想觉悟还挺高,他说道:“不管祖上怎么样,现在大院能当卫生院、能住人,也算物尽其用。”
他想起火车上听到的基层缺医少药的困境,心里盘算着,然后说道:“等忙完试点的正事,倒是可以去静升镇看看,一来见见白晓春,二来也瞧瞧那大院里的卫生院到底是什么情况。”
李冲愣了愣:“方主任您还想去看那院子?”
“去看看基层的实际情况嘛,”方言笑了笑,“白晓春在那边指导辨证用药,咱们去实地看看,比听汇报更实在。说不定还能从当地老乡嘴里,打听点有用的东西。”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是邓财和王风拎着行李进来:“方主任,你们的行李放哪儿了?”
“放墙角就行,”方言站起身,“下午我想去县
第1425章 人杰地灵灵石县,李可的消息(二合一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