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世纪合作”的枷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微点头。她自己也同样,在听到某些融资方案时不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中场休息时,几家媒体围住了他们。

    “沈总,毕总,请问二位对强制联合竞标有何看法?”一个记者尖锐地问。

    毕晨从容接话:“这不是强制,而是市政府基于项目需求做出的明智安排。毕氏和沈氏各有所长,合作能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沈总同意吗?”记者转向沈白婕。

    她微笑颔首:“完全同意。商业合作的核心是互补与共赢,我们很期待这次合作。”

    完美的官方回答,无懈可击。

    但当他们单独在休息室时,气氛立刻变得不同。

    “刚才关于土地置换的部分,你的团队有什么想法?”毕晨问。

    “沈氏倾向于保留更多商业用地,而非全部用于住宅开发。”沈白婕直言不讳。

    “这与我们的分析相左。”毕晨摇头,“东区更需要高品质住宅。”

    “没有商业配套的住宅区注定缺乏活力。”沈白婕反驳。

    “那么,折中?”毕晨提议。

    沈白婕思考片刻:“可以考虑在项目不同阶段侧重不同业态。”

    短暂的交锋,迅速的妥协。这就是他们即将面对的合作模式。

    说明会结束后,市政府公布了竞标时间表——两个月后提交联合竞标方案。

    当晚,沈白婕和毕晨回到公司,召开了第一次联合项目会议。双方团队分别坐在会议桌两侧,隐隐形成对峙之势。

    “从现在起,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沈白婕开场定调,“无论我们过去是竞争对手还是朋友,未来两个月,我们必须成为最默契的合作伙伴。”

    毕晨接话:“竞标成功,我们共享荣耀;失败,我们共担后果。没有中间选项。”

    会议持续到深夜,双方团队就项目分工、资源整合和决策机制展开了激烈讨论。沈白婕和毕晨作为领导者,不得不时时调解自己团队成员的抵触情绪。

    凌晨一点,当最后一名员工离开,沈白婕疲惫地靠在椅背上。

    “比想象中难。”她承认。

    “枷锁总是沉重的。”毕晨揉着太阳穴,“但这或许也是一个机会。”

    “什么意思?”

    “强迫我们打破界限,真正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毕晨注视着她,“也许经过这次合作,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沈白婕沉默片刻,缓缓站起身:“送我回家吧,合伙人。明天还要继续。”

    城市的夜空下,这对被“世纪合作”捆绑的伙伴驾车穿过寂静的街道。车窗外,东区的轮廓在夜色中隐约可见,那里承载着城市的未来,也承载着他们被迫联结的命运。

    沈白婕望着毕晨专注开车的侧脸,心中五味杂陈。这个她曾经信任、后来疏远、现在又被强制合作的男人,究竟是她商业生涯中的贵人,还是最终的对手?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份尚未成型的联合竞标书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