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又蜕变回了那个孩子气的阿兕子——
    有点过于孩子气了,她就算在小时候也是很乖巧的。
    哪像现在,活像一个被“孩子气”充满的气球。
    李治无奈地叹气:
    “你就这么不想离开长安?”
    李明达顿了顿,身上的气慢慢泄了,声音有些哽咽:
    “如果连我们姓李的都逃跑了,那还有大唐吗?祖宗的江山,还在吗?”
    李治愣住了。
    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苗子,他没有拘泥于什么“存人失地”的大道之辨,而是干脆利落地示意左右:
    “请晋阳公主上驾!”
    “我不走!我们走了大唐就亡了~”
    李明达的嚎叫声越来越远。
    李治心情复杂地看着妹妹逐渐消失的身影。
    舍不得离开长安的,又何止是李明达一人?
    对李治本人来说,他人生中的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长安度过的。
    现如今,他所熟悉的一切,仿佛都在一夜之间崩溃。
    太极宫、长安城、整个大唐……
    他也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
    “大唐,亡了吗?李明真的会亡了他阿爷阿翁开创的基业吗?李明会亡了……他的父兄吗?”
    但是得不到任何答案。
    老十四的脑子不知是用什么做的,没人猜得出他的下一步到底是什么。
    朱雀门之变当夜,自己是不是太心软了,以至于给自己、给祖宗江山留下了这么大一个祸害?
    “唉,愿赌服输。这也是我自己做的决策。”
    李治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把注意力收拢回“跑路”这件同等大事上。
    唉,都是些什么事儿啊……
    为了不提前走漏消息,跑路的事由他亲自全权负责。
    全是鸡毛蒜皮的烦心事,还少不得和宫里的女眷打交道,把他都变得婆婆妈妈了起来。
    …………
    送走了最难搞的李明达,皇族的其他成员、以及后宫的姨娘们,也总算做好了陪侍陛下“北狩”的准备。
    一行人整装待发。
    “你已经通知父皇,吾等将与他会合、略尽孝道了?”
    李承乾骑着高头大马,姗姗来迟。
    不知是不是错觉,只要屁股一沾上马鞍,体弱多病的皇帝陛下好像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甚至苍白的面色也渐渐红润,变得神采飞扬了起来。
    “陛下给太上皇陛下的密信已经寄出。”李治答道。
    李承乾叹了口气:
    “吾等未经父皇同意,擅自离开首都,不知父皇会如何看待吾等……”
    “论家事,我等皆是子。但论国事,陛下才是真龙天子,当以陛下的旨意为准。”李治的话非常政治正确。
    李承乾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兴奋地策马扬鞭。
    “走!贤弟,晋州见!”
    一骑绝尘而去,仿佛龙回大海。
    “请殿下恕属下失陪。”
    名义上的禁军头领,“射匮可汗”称心向李治打了个拱,便赶紧追上陛下的步伐。
    新突厥残部紧随其后。
    这些移居大唐、没有被草原奇怪宗教腐化的突厥人,是长安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
    在如今资源捉襟见肘的大唐,他们已是不可多得的战兵了。
    “走吧,山西见。”
    李治心事重重地上路了。
    就把这长安,姑且留给李明那厮吧!
    …………
    次日,来太极宫面圣的群臣,无一例外都吃到了闭门羹。
    “陛下龙体抱恙,请几位择日再来。有要事可由奴家代为转达。”
    宦官冷冷地回答。
    “病遁”一般是跑路的标准操作。
    但是陛下在大朝会上吐血的操作,给这个借口增添了不少可信性。
    群臣心里虽然犯嘀咕,但大体还是接受了这个说法。
    各自回到各自的衙门里,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命运的到来——
    李明何时踏破虎牢关,何时叩响长安的城门?
    一天过去了……
    一旬过去了……
    无事发生。
    滞留长安的人们,从惴惴不安变成了满腹疑惑,最后甚至有点望穿秋水了。
    他们和千里之外的程咬金产生了共鸣——
    李明那家伙人呢?
    …………
    “傻子才先攻长安呢!”
    黄河之上,一艘巨大的楼船溯流而上。
    李明站在楼船的甲板上,迎着渐渐有些暖意的春风,畅快地高声呼喊。
    他所乘坐的龙船就像一条真正的龙,船体呈流线型,操纵起来十分灵活。
    在这艘龙船的后面,是无数艘和它一样吊的战舰。
    这些龙船排成整齐的队列,又组成了一条更为震撼的巨龙,迅速向山西蒲州挺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