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碰壁。以他的脾性,必定恼羞成怒。”
    大家进行着激烈的口腔体操,试图弄清楚李明到底想干什么,并且讨论的风向逐渐从“李明这么干一定有他的道理”转向了“李明怕不是有什么大病”。
    而当大臣们情绪激昂的时候,李世民却是冷静了下来。
    直起的身子又躺了下去,左手哒哒敲打着扶手。
    许久,他缓缓开口道: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两仪殿逐渐安静了下来,群臣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了上方。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前线的急报能在同一天抵达京城。”
    老太上皇一针见血。
    座下的李承乾、李治以及群臣闻言顿时色变。
    是啊,李明挑选的战场不但多,而且都是相隔几千里起步的。
    一个在太行山,一个在中原,一个在江南的海港。
    按理说,那些地区距离京城的远近不同,路况不同,因此送信的速度也不尽相同。
    “长安与晋州、扬州、洛州都有驰道相接,现在初冬也没有什么风雪,所以推算信件送达长安的时间并不难,李明那厮可太清楚驰道邮驿的工作效率了。”
    李世民继续哒哒哒地弹着扶手。
    “也就是说,大明的这次攻势,是根据消息同日抵达长安的要求倒排出来的?
    “晋州路况最差,所以太行山一线才是明军最先进攻的地方。其次是扬州,最后是中原……”
    李世民的一通推算,让在座的诸位无不倒吸一口冷气。
    古代打仗可没有无线电台可以协调作战,三个主战场距离遥远,遍及大江南北,在作战过程中,互相之间是不可能沟通协调的。
    只能是一开始李明就定下了日期和战略方针,然后三部分的军队根据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
    就这个“按部就班”,学问可大了。
    听起来简单,可协调几十万规模的人员跨区域调度,真操作起来,那组织难度可是地狱级的。
    更别说这是海陆配合的大规模作战行动,途中还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或者提前走漏了消息,或者士兵素质低下不执行或无法执行命令……
    能让三军按约定时间抵达作战地点,发起进攻,同时还要考虑到大唐这边传递这些消息所需的时间,并且还全程保密……
    朝堂上的君臣意识到,李明以他独有的方式,既低调又夸张地秀了一波肌肉。
    是,李明或许交了几份不及格的答卷。
    但是当这些卷子都把分数精准地控制在了五十九分时……
    这就很让人细思极恐了。
    刚才还在七嘴八舌、怀疑李明失心疯了的大臣们,一下子就闭嘴了。
    李承乾脸色苍白,无助地看向李治,结果发现李治的脸色比他更差。
    “呵,那小子这是在向朕示威么?向朕展示他对军队如臂使指?”
    李明这波以天地为舞台的行为艺术,虽然抽象,但成功地震住了在坐的所有人。
    整个两仪殿,唯有李世民神色如常,呵呵一笑。
    “行啊,可以啊,他以为自己很厉害,可以在正面战场上打败朕……打败我,打败他老子我?!
    “行!”
    他一拍扶手,居然凭自力站了起来。
    “陛下!”
    大伴慌忙去扶,被老李一把推开。
    “老子我还没残废,还能率领千军万马,狠狠地教训那个顽劣的臭小子!”
    李世民声若洪钟,眼睛闪烁着亮光,让座下的老伙计们不觉一阵恍惚。
    年轻时的天策上将,又回来了……
    …………
    “陛下,劳烦您往后稍稍。”
    中原,兖州前线,情商反向爆表的薛万彻“恭敬”地把李明从城墙上提溜了下来。
    李明在他手里像只肥仓鼠似的,愤怒地挥舞着四肢:
    “不可对朕无礼!朕亲自了解前线情况,你小子打什么岔!”
    薛万彻朝城外撇撇脑袋:
    “看见对面军阵中那玩意儿了吗?那是床弩。就不怕把你射个对半穿?”
    “我就是想确认一下,有没有把唐军主力吸引过来。”李明嘟哝着嘴。
    兖州城下,唐军方阵像豆腐块一样,密密麻麻。
    “对面万一被你激得脑子一热,真冲过来拼命,咱这满城的泥瓦工‘大军’可挡不住。”
    薛万彻叹了口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