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李治而已,有必要这么如临大敌吗?
    “是流民。”老萧把话题掰扯回来。
    “流民越来越多了,给边境的齐州、郓州等州县造成了很大压力。
    “因为那些州隔着大河,短时间内难以疏散啊。”
    萧瑀抱怨的语气也充满了凡尔赛。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啊。
    “哦,是流民啊。”李明松了口气,紧接着又困惑不已。
    “大河之南是富庶的地方,现在李泰和李治的战争已经结束,又是夏收的时节,怎么还有这么多难民?”
    现在好歹是“贞观之治”好吧,不至于搞到民不聊生好吧?
    贞观之治的含金量还是比较足的,不像后来虚胖的“开元盛世”,底层人民还不至于饿死吧。
    “因为普通百姓在我大明过得更好,又没有主客户籍之分,所以别的地儿的百姓都往我们这儿涌。”
    萧瑀回答道。
    李明:“就因为这个?”
    萧瑀:“就因为这个。”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老百姓都是很单纯的,哪里生活更好就往哪里润。
    不是贞观饿肚皮,而是大明更有米。
    “嘶……”
    李明似乎想通了什么,问萧瑀:
    “在我的治下,百姓生活是不是比在大唐更好?”
    萧瑀觉得这问题莫名其妙:
    “当然,不然为何流民流入而不是流出呢?
    “老实说,流入的人口也太多了。辽东、高句丽不谈,连新纳入的河北与齐鲁之地,人丁也大为增长,户口已经增加到开皇之治的顶点了。
    “您可以怀疑我们官员报喜不报忧,但是这么多新增的人丁总不是假的吧?”
    “是,你说得对……”李明若有所思。
    是啊,哪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
    我还在苦恼什么?
    既然天下万民的福祉系于我的手中。
    那让他们的福祉多多的,贫苦少少的,就是我的责任。
    任何阻碍这个目标实现的障碍,都应该被移除。
    哪怕那个障碍是李世民……
    “所以殿下,这么多人应该如何安置?是否要多造一些渡船,将他们安置到大河之北……”
    萧瑀还在那儿问,李明拍了拍肩膀。
    “萧公你说,我能当皇帝吗?”
    萧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顺着领导的话讲:
    “殿下是人中龙凤,生来就要做人上人的。”
    李明反问:“即使是李世民也在我之下,是吧。”
    萧瑀点点头:“是的殿下,即使是李……
    “李什么?!”
    冷不丁蹦出圣上的名讳,把萧瑀哈了一跳。
    “萧公,我觉得找到了解决流民过多的根本方法。”李明缓缓道。
    萧瑀不敢接话,他终于发觉,今天的李明殿下有点怪怪的。
    “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为什么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跨过大山大江,迁徙成千上万里呢?”
    李明自顾自继续说道:
    “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家乡,也建设得像大明一样美好呢?
    “为什么不把整个大唐、整片大陆、整个世界,都变成我大明呢?”
    …………
    李明折回到了书房,左膀右臂们仍然在激烈地争论。
    以长孙延为首的少壮派们坚持认为,李世民陛下一定是被奸人蒙蔽了,一定要清君侧。
    以长孙延他阿翁长孙无忌为首的老成派则认为,现在纠结这问题毫无意义,李承乾都登基了,还能退位不成?
    一见李明回来,两拨人都同时停止了争吵,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明哥——”
    “殿下——”
    “接下去,该怎么办?”
    李明背着手,回应着众人的目光,平静地说:
    “打出我大明的旗号,晓谕全国。
    “明,日月也。日月所照,皆为明土。”
    房间里一片肃静,落针可闻。
    虽然大家口头上“大明大明”叫习惯了,但毕竟还没有放在台面上,并没有官方的认证。
    现在要公然亮明旗号,而且还是在大唐新君下旨劝降的当口。
    李明是什么意思,不需要多解释了。
    “殿下,老臣曾是您的老师,所以觉得有必要提醒您一下。”房玄龄低沉地说:
    “这是犯上作乱。”
    书房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李明抬头望着自己的小学老师,微微一笑:
    “记得老师曾教过学生,‘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咕嘟……曾经的问题学生突然开始引经据典,让房玄龄也忍不住紧张得咽了口水。
    李明缓缓抬起手,用力地拍在桌子上。
    砰!
    一声闷响,如同敲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失败才是作乱,成功就是革命!”
    (本章完)